第09版:科技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黑鹰”为何总“坠落”


■李祥辉 盛 莉

绘图:吴志峰

11月11日,负责监督埃及与以色列197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落实的多国联军对外宣布,一架“黑鹰”直升机当天在埃及西奈半岛南部坠毁,7名军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美国军人。而在今年8月底,美国加州境内刚刚发生过“黑鹰”直升机坠毁事件,造成2死3伤。“黑鹰”又坠落,一时成为网上搜索的高频词句。

一提到“黑鹰”,为何常让人想到“坠落”?原因可能不止一种。

原因之一就是“黑鹰”坠落事故近年来的确多发,动辄成为坠机主角。近5年来,美国制造的“黑鹰”直升机至少发生过10多起坠毁事故:2019年12月,明尼苏达州国民警卫队的一架“黑鹰”,在维修测试时坠毁;2018年10月,美军一架载有10人的“黑鹰”直升机在伊拉克坠毁;2017年8月,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在夏威夷海岸坠毁,等等。

原因之二,则可能来自一部好莱坞影片《黑鹰坠落》的“误伤”。其片名直接把“黑鹰”与“坠落”连在一起,而此后“黑鹰”的多次坠毁无疑又加深了人们这一印象。如果“黑鹰”的生产厂家—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早知道这部电影的片名会“一语成谶”,并使人们在脑海里把“黑鹰”与“坠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时说不定会强烈干预,让这部影片改个名字。

原因之三,则是因为“黑鹰”出道40多年来,跟着美军在全球四处作战,如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客观上给当地带去了多年不息的战火和深重的灾难,致使这些国家的许多民众也乐见将“黑鹰”与“坠落”联系起来。从1979年至今,“黑鹰”总计发生坠机事故上百起。其中很多事故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战场上。

其实,单从设计与技术层面来讲,为提高“黑鹰”的抗坠毁能力,研制者采取了不少措施。它的机体由4条纵向龙骨与4个主要受力框连接在一起,固定式起落架和机身下部的蜂窝状填充材料能在撞击时变形并吸收能量,坠毁传感器和易断连接器则可在它坠地瞬间切断电气系统,防止发生更大危险。它的旋翼和机身采用特殊材料,可以扛住小口径炮弹的袭击;油箱设计增加了结构强度,可谓“皮糙肉厚”。

既然如此,为什么它近年来仍会经常坠机甚至坠毁呢?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在美国政府鼓吹“美国优先”和冷战式“大国竞争”情况下,美军及其武器装备执行任务次数频繁,像“黑鹰”这样的通用型直升机难堪重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关维修保障能力相对不足。毕竟,对美国的军火大鳄来说,推销新型直升机远比维修保障老机型更有赚头,也更加省时省力,这客观造成了其对维修保障力量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有一方面,虽然“黑鹰”有防坠毁座椅等设计,但再好的设计也是基于以往经验与对可能的预期,和现实世界尤其是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相比,没人能猜到过劳状态下的“黑鹰”下一次会在哪种环境、以怎样的姿势“被绊倒”,因而,其坠毁也就不足为奇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