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期望制约感知影响,进而将复杂多样的情报信息加以简化处置的思维方式,危害甚大
人们普遍认为,对于情报信息只要持客观态度,就能够正确地了解实际情况,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人们在感知和理解情报信息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主观成分,从而导致认知上的偏差。期望制约感知,是造成这种偏差的一个主要因素。
所谓期望制约感知,就是我们容易感知到我们期望感知到的东西,不容易感知那些我们不期望发生的事情,而且这种期望值越高,对情报信息的客观感知与认知就越容易出现偏差。理论和经验都表明,观察者获得关于某事物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他自己原先对该事物的认识或期望。这里所说的期望,特指人在感知事物之前就存在的,是“主观上认为客观上应该发生”的情况和状况。就像古代“疑邻盗斧”的故事,当他抱着主观成见怀疑邻居就是盗斧之人时,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就越觉得像贼。
事实上,期望制约感知的现象几乎时刻都在发生着。比如,从理论上讲,要发现一篇文章的错别字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欲使一篇文章中没有一个错别字,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对文章中的错别字往往“视而不见”——明明是个错别字,人却很可能会把它看成是所期望的,即“他认为应该是”的那个字。如果文章还是自己写的,这种“视而不见”的现象会愈发严重,往往是还没有看到下一行,后面写的文字就已经从脑子里涌现出来了。结果脑子里“看”的,往往不知不觉取代了眼睛看到的。
尽管不同职业的人在处理职业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期望值,但由期望带来的感知偏差却是人类的共性。从战史和演习的事例看,当指挥员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情报信息时,他们从中实际感受到的东西,以及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抱有的期望。在研判这些信息之前,他们脑子里就已经对要研究的问题存在着某些假设。假若情报中反映的事件与预想相符,他们就会迅速地感受到,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度;假若这些事件与期望不符,就可能被其下意识地忽略或曲解。1941年德国袭击苏联,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发动战争的一方都达成相当程度的突然性,但袭击成功的原因并非是被攻击一方事先没有接到警告信息。这些战例中,判断失误主要不是因为对情报缺乏了解,而是由于决策者受期望制约感知的影响,得出“不可能入侵”的结论所造成的。
显而易见,这种受期望制约感知影响,进而将复杂多样的情报信息加以简化处置的思维方式,危害甚大。它会使人们无形中忽视研究其他变化和应变方法,不去全面研究军事行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不仔细分析现有选择所面临的风险和不足。如此,军事行动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合理性将有所缺失,风险变得越来越大。
研究者认为,“开放性的头脑是空洞的头脑。”的确,脑子里装着成见、幻觉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会成为认识客观世界的障碍。因此,要克服战争中的感知偏差,就应努力强化“清零”意识,抛却先入为主、先验知识的束缚,开拓视野,开启思路,主动去寻找跟自己期望不符甚至相违背的信息,并注重吸纳那些见解相左的观点,在相互比对、相互印证中促使我们的认知直达战争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