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团班长刘大刚这两天有点郁闷。
上次连队组织战术计算训练,列兵小王心算笔算样样不含糊,数据一给,没一会儿答案就出来了。自己班里出了个“最强大脑”,刘大刚挺高兴,张口就问:“你这么厉害咋能没考上大学?”
话一出口大刚就后悔了,小王本来就性格内向,这样说好像不合适。果然,小王刚刚还灿烂的脸立刻沉了下来。没过两天,指导员找到大刚,说小王要求换班,理由是跟班长合不来。
“自己对班里的战士总是真诚相待,就算他们犯了错,也是和风细雨式地批评……”听到这个理由,大刚心里很委屈,思来想去,他跑到卫生连找到心理咨询师。
“话是我说错了,可这样的兵以后咋带?小王这样的性格,谁也搞不明白他心里怎么想的。”
“我可以找他聊聊,但不是面对面的方式。我们交流前,你先和我说说小王的情况。”心理咨询师想了一会儿告诉大刚。
得知小王从小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心理咨询师给小王写了一封信,并叮嘱大刚不要拆开,观察一下小王看信时的反应。
“拆开信看了一眼就哭了!”当天晚上,大刚告诉心理咨询师。
在小王和心理咨询师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和微信交流后,大刚发现,小王慢慢有了变化,变得不那么敏感,还会主动关心别人。第二年,小王考上了军校,上学前,小王让大刚带着他敲开心理咨询师的门,冲着心理咨询师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出门后,大刚拉着小王问:“当初咨询师给你写了什么?你怎么一看就哭了?”
“没什么,里面只有咨询师的微信号和一句话。”小王笑着说:“他问我是不是不快乐。”
在基层进行心理服务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战士像小王一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看似“玻璃心”,但内心情感丰富。
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心理素质良好的战士能够自己消化,但内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战士可能会不断累积负性情绪,导致心理问题。如果带兵人不了解心理学知识,战士表现出的喜怒无常、人际关系不良等现象可能被当作思想疙瘩对待。有耐心的带兵人可以逐一处理战士出现的问题,但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间一长,带兵人易失去耐心。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行为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顶撞骨干背后可能是寻求关注、冲动易怒背后可能是敏感自卑。带兵人需从深层心理角度思考,和战士们一起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像故事中的咨询师,一句简单的“你是不是不快乐”,就和小王站在了一起,小王的“不快乐”成了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解决战士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带兵人要从接纳、包容开始,慢慢理解、沟通,走进战士的内心,在工作中可做好以下3点:
基层带兵人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战士的家庭情况和个人成长经历,如父母的关系、父母与战士之间的关系等可能对战士性格产生影响的细节。对战士影响较大的典型经历,要专门记录。平时引导战士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战友在肯定自我中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会观察和记录,关注战士日常情绪变化。心理根源性问题往往通过情绪外显出来,“内向”和“难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也传达了不同的信息。带兵人可通过情绪变化评估战士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制作“班级晴雨表”,让战士在熄灯前画“笑脸”“哭脸”“正常脸”作为情绪日记。
学会沟通。带兵人在沟通时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有太强的目的性,讲究说话艺术,注重运用倾听达到情感共鸣,使战士在不知不觉中表达真实想法。当战士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变换立场,考虑战士的感受,把“你”应该怎样做,换成“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战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郭东冬、高 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