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组合练习成绩相比上个月提高不少,优秀率超过了80%……”上周三中午,看着挂在墙上的训练成绩表,我高兴之余心里也不禁犯起了嘀咕。
其中“救护组合练习”一栏,不仅优秀率一路飙升,就连六班副班长武立立这样的“困难户”都打了翻身仗。难不成训练方法有了创新?为了探明究竟,我决定利用体能训练时间组织一次比武对抗。
接到通知后,不少人都在摩拳擦掌。然而,在楼道口我却听到有人窃窃私语。
“等会儿在救护组合练习定‘伤员’的时候,咱俩组队,我背你……”侧耳细听,这是武立立和战士吕嘉威的声音。我装作没察觉,但心里大体已然明白。
果不其然。比武开始,轮到武立立时,只见他身姿灵活,快速跃进靠近“伤员”吕嘉威。还没等武立立发力,这名“伤员”就已抓住武立立的衣角,稍一借力,便利索地伏在武立立的肩膀上。之后的匍匐前进,这名“伤员”更是不断在武立立肩膀上调整“最佳”姿势……得益于“心有灵犀”的配合,武立立的成绩达到了优秀。在接下来的几组考核中,我发现类似的“配合”并不是个例。
“复位,重来!”我铁青着脸走上前去,“战场上或许有的伤员能够配合我们完成救护工作,但平时训练不能总朝着‘最佳配置’‘最理想状态’去,而应该立足最困难条件,做最充分的准备!”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这个道理,我就地组织了一场“训练成绩与打仗能力哪个更重要”的小讨论。“刚才吕嘉威是‘重伤员’,已经失去行动能力,在被背运的过程中,应该是全身放松的,而不是协助武立立完成训练。”“平时一分假,战时九分垮!组合练习如果不把伤员的角色扮真演实,若真的遇到重伤员,必将因训练不到位而耽误救援……”
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武立立和吕嘉威红着脸,低下了头。意识到错误所在,他俩当场申请补考。训练重新开始,这次,身后的“伤员”换了人,武立立显得不再那么“潇洒”,组合练习成绩也比上次慢了近半分钟。但我发现,连队官兵的眼神里多了一分执着坚毅,这才是瞄准未来战场应有的样子。
(宋瞬成、焦梦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