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张常伟、王秦报道:深秋,结合“某新型导弹信息化系统联调”等任务,火箭军研究院李贤玉院士带领团队走进发射阵地,与基层官兵共同完成关键技术试验验证,有效支撑部队快速平战转换。近期,该院3名院士分别带领创新团队奔赴一线部队,上高原、进靶场、下阵地,面对面服务、点对点支撑,受到官兵欢迎。这是该院发挥高端人才资源优势,服务一线战斗力的生动体现。
该院坚持科研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构建包含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重点建设方向的学科专业体系。他们倾力打造全军重点创新工作站、火箭军科技创新团队、院本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和专业基础实验室,带动核心科研能力跃升。
他们制订《人才建设中长期规划》,推出科研人才成长“路线图”“施工图”,与多所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70余名两院院士开展联合培养、挂钩培养。在重大科研攻关和急难险重任务技术保障中,确保年轻人才得到充分锻炼;课题立项和成果评价时,积极扶持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近年来,该院科研人才由学历、个体、规模优势不断向创新、群体、质量优势转变。
该院党委细化落实人才引进、选拔、培养、考评等制度办法,一批成果突出、素质过硬的打仗型科技干部走上科研带头人岗位。他们推行研究室主任“竞争上岗”和“能上能下”机制,公开竞岗的50余名研究室主任带头谋战研战,树立起科研为战的鲜明导向;完善人才保留制度,建立“重点保留高级专家库”,营造良好育才氛围;实施“暖心工程”,倾力解决随军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解除官兵后顾之忧。
一系列措施激发了高学历人才的科研创新热情。在与某作战部队开展的战略合作中,该院专家现场解决制约实战能力提升的多个重难点问题;某创新团队负责人杨必武带领科研人员行程一万多公里,完成“某新型特装车辆系统”的研发升级;在火箭军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中,该院青年骨干提交的10余项创新成果提案脱颖而出,荣获多个奖项……
近年来,该院先后有百余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人才建设带动核心科研能力跃升,有力助推大国长剑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