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军装,我就要时刻准备战斗,为了亲爱的你们,更为了祖国人民守护好这片天空的安宁……”
“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我们身体尚好,你不要挂念,爸妈是你坚强的后盾……”
10月上旬,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师遂行任务前,下士杨志杰向家中寄去“与亲书”,表达自己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决心意志。与此同时,该师地导某营排长董立凯收到父母寄来的“嘱托信”,鼓励他精武报国、安心服役。
这个镜头是该师在备战打仗专项教育中广泛开展“两书一信”活动的缩影。
着眼备战打仗需要,该师党委机关聚焦官兵思想实际,着力打通“部队—官兵—家庭”教育链条,组织官兵递交“战士就要上战场,不破强敌誓不还”请战书、写给亲人“假如明天上战场,我想对你说”与亲书、亲人回寄“假如明天上战场,我们想对你说”嘱托信,通过书信这种饱含深情的传统方式,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向战友、亲人表露,加深对使命、对战争、对家国的切身理解和深度思考,从思想上心理上深化备战打仗准备。
一封封请战书,让战斗号角在官兵内心吹响,点燃了思想深处的战火硝烟。
“我愿意同兄弟们用生命捍卫祖国领空,让敌机有来无回!”该师地导某营发射保障连连长任意在全师同型号兵器专业比武竞赛前夕,用铿锵有力的话音当众诵读了自己的请战誓言。
备赛期间,他克服战勤人员技战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困难,打破专业限制、选配专业班组,量身订制训练计划,全连官兵深受感染激励,历经精训苦练,最终两套参赛战勤班组分别摘得课目桂冠,“比武场就是战场”的观念已深深融入官兵行动。
一封封与亲书,缩短了营区与战场的时空距离,让官兵打消“仗打不起来”的侥幸心理。
“假如明天战争打响,我要第一个上,请爷爷奶奶放心,孩子一定争气!”第一次写与亲书,该师某营上等兵米浩楠经历了反复的心理斗争,每每提笔,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写信的过程,就是反思军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过程。如今,在米浩楠看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仅仅是他与战友们每天喊出的口号,更是烙在自己身上永不磨灭的“印记”。
“就是要让官兵勇敢战斗、直面战场、思考战争,将战争观使命观教育理直气壮讲出来、写下来、传下去。”该师政委袁航介绍说,把校正战争观、使命观作为突破口,引导官兵围绕“战场上遇到危险情况的最坏打算”“对军人牺牲奉献价值的认识”等方面内容主动撰写与亲书,官兵每写一次,灵魂就会受到一次触动,使命感就会增强一分。
在打通“部队—官兵—家庭”教育链条的实践中,记者发现该师紧紧扣住了几个关键词。
一是情怀。他们注重发挥家庭对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助推作用,把亲人对官兵的亲情之爱与报效祖国的深情大爱统一融合,催生“妻子送郎上战场”“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大爱情怀。
二是传递。依托板报橱窗、闭路电视等载体,该师遴选情感真挚、代表性强的书信向官兵推送,超过85%的官兵亲人以信件、语音、视频等方式真情表达了祝愿寄托。
三是深化。他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战斗力提升,对接官兵现实问题和“活思想”,通过开展“强敌离我们有多近、打赢离我们有多远”“制胜强敌大家谈”讨论辨析等配合活动,深化“两书一信”的内涵外延,强化官兵对使命荣光的渴望与追求。
“守一方国土,护一方百姓平安,当祖国需要你们,你也自当奋勇向前,我和孩子一定全力支持。”这是该师地导某营四级军士长于学君的妻子写给他的嘱托信,朴素而真挚的感情自然流露,直抵心灵。
舍家为国寻常事,一片冰心在玉壶。亲情与战火的考验,让官兵信念更加坚定,打仗思想更加牢固。收到妻子的嘱托信后,于学君庄严承诺:“军人的脚下是阵地、身后是祖国,等我胜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