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导弹阵地上的“父子兵”


■本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段开尚 张 宁

月隐星稀,夜战正酣。在一场火力突击演练中,一对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时而一起研究战场保障计划,时而共同为装备把脉排障……他们,是火箭军某旅的一对“父子兵”——导弹专家、高级工程师佘建斌和助理员佘立明。

同一个强军梦,凝聚起两代人。金秋时节,记者踏访祖国大江南北的座座导弹阵地发现,像他们一样的“父子兵”还有不少。他们,有的相距千里相互勉励研战谋战;有的同在一个营连并肩作战;有的共同奋战科研战线攻坚克难……

后浪推前浪,终究汇聚成改革强军的滚滚浪潮;新兵与老兵,共同战斗在砺剑铸盾的火热战场。

连日来,与火箭军部队3对父子兵面对面交流、零距离跟训中,记者聆听他们接力从军、携手战斗、逐梦沙场的故事,从中感受到了当代军人对军营的挚爱深情和为国担当的浓浓情怀。

“读懂您的唠叨,我有了前进的动力”

金秋十月,西北高原,寒意浓浓。

漆黑一片的大漠中,一盏孤灯格外显眼。野战帐篷里,火箭军某旅保障处助理员佘立明埋头加班——他要连夜准备完第二天装备交接所需的物资。

这样的装备交接他已组织过很多次,就算不熬夜准备,他也大概清楚需要什么。但这次不同,负责技术把关的是他父亲——火箭军导弹专家、旅高级工程师佘建斌,一个在佘立明眼中极其严格且刻板的人。

父亲佘建斌从事装备工作已经整整37年。佘立明8年前军校毕业后,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这些年,佘立明参加过许多次任务,和父亲一起奋战的就有13次之多。即便如此,对于佘立明的工作,父亲依然没有放心的时候。

“总有唠叨不完的‘提醒你一句’。”佘立明的孩童时代记忆里,父亲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可到了部队后,父亲虽然威严不减,却变得唠叨了。

父子工作重叠的日子,是佘立明心慌别扭的时刻。2017年9月,父子俩同时参加某装备接收任务,佘立明作为牵头人负责安排和协调,由于经验不足、指挥不当,致使接收现场车辆和人员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佘立明,我提醒你一句,装入列车的数量和你手上的清单是不是一致?和厂家交出的是不是一致?编号是不是一致?”在现场把关的老佘看出问题,板着脸提醒,语气之重让佘立明完全没有感受到那是他的父亲。

不过有问题就是有问题。佘立明赶紧盯住现场,迅速逐一指定负责人,对每节车辆进行清查,核对包装编号,这才避免了混乱。

工作上,高级工程师佘建斌出差,大都由担任装备助理员的佘立明安排负责。资料准备是否齐全、情况是否掌握清楚、时间是否对接准确、考虑问题是否周到,一定是父亲必问的问题。从旅里去往高铁站的路程只有短短数十分钟,父亲佘建斌硬是用这段时间讲了一堂课,让负责带车的佘立明神经紧绷,生怕答不上来或者出错挨训。

“被谁说都不愿被他说。”父亲为何唠叨,佘立明心里虽然也懂,却总觉得不服,他无数次暗下决心,让父亲找不到唠叨的机会。每一次受领任务,佘立明都特别细致,涉及到的数据资料,不反复核对个三五遍绝不放手。多位领导这样夸他:“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细致的高标准,难得!”

佘立明的工作得到肯定,在圈内赢得了一定名声,可父亲从未当面表扬过他。直到那年,佘立明在体检中被查出心脏室性早搏,复查确诊后被强制安排住进了医院。

得知情况,在数千公里外刚参加完某产品出厂评审会的佘建斌,连夜购票乘飞机赶到了医院。

佘立明住院期间,母亲换班照料时告诉儿子:“其实你爸最疼你了!”这句话,佘立明打心里不太赞同。可看着头发花白的父亲忙前跑后,又找医生询问病情治疗方案,又问护士咨询生活饮食注意事项,还不断给老同学打电话了解偏方妙招,佘立明心里五味杂陈。

一个阳光洒满病房的午后,老佘正坐在儿子病床前认真地看书,不时扶一扶鼻梁上的老花镜,两鬓的白发有些扎眼。时光静谧恬淡,佘立明终于忍不住开口:“爸,为啥你总爱叨叨我,有时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

听到这一问,佘建斌有些懵又有些心疼。其实他心里一直有愧,自打儿子佘立明出生,他一直忙于装备的事,对儿子照顾太少,所以他总想在工作上帮助儿子,弥补缺失的父爱。

“武器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是部队打赢战争、战胜敌人的关键。”老佘的这句口头禅,这一次说得特别认真,“组织把任务交给咱们,咱们就要干好。装备工作又细又杂,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酿成大错。”

自觉说得激动了,佘建斌平缓了一下语气:“我能教给你的东西不多,就唯有装备工作的严谨细致,所以总想提醒你多注意……”

躺在床上的佘立明不知啥时候,已是眼圈泛红:“爸,别说了,我懂了,我会更加认真的。”

出院后不久,父子俩又同时出任务。这次,两人没有同行,父亲跟大部队去了西北戈壁滩,儿子去了中原腹地。

虽没有父亲跟着唠叨,但佘立明心里始终紧绷着。因为读懂了父亲的唠叨,他也要建立自己的标准,让父亲放心,让组织放心。

“您引领我走好军旅路,我与您共圆军校梦”

张思田盘算着,快到儿子军考放榜的日子了,可又不敢贸然打电话。

正在“地下龙宫”参加某重大值班任务的张思田,一有时间就跑到“阵地话吧”,就这么坐着等着。

直到一通电话将他“点燃”。“爸,我考上了,考上火箭军工程大学了!”“好!好!好样的!”向来沉稳内敛的张思田激动得像个孩子。

这是一年前的事了,可一级军士长张思田每一次想起来,都会开心地乐呵半天。

已在军营度过29个年头的张思田,是火箭军“东风第一旅”的一名高级士官,也是官兵公认的专业大拿。这些年,他先后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多次参与执行重大演习演练任务,两次荣立三等功……

可与这些相比,最让他自豪的,还是在他退休前,儿子考上了军校。因为,这是他心底那个未圆的梦。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曾经的张思田,也曾想走进军校大门。为了这个梦,他通宵达旦地复习。可惜的是,几分之差让他与心仪的军校失之交臂。打心里热爱部队的张思田,后来选择了士官学校。

没想到的是,在他做完选择后不久,提干政策调整放宽。随后的两年中,身边不少战友陆续提干,这让一直要强且表现出色的张思田心里不是滋味。

转变发生在3年前。儿子张泽觐以优异成绩考入郑州大学。入校没几天,符合入伍条件的他就打电话“通知”张思田,说自己想当兵。其实,打电话前他已经办理了保留学籍、参军入伍的手续。更让张思田惊喜的是,儿子竟如愿分到了火箭军部队。

张泽觐入伍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考上军校,替父亲圆梦,在部队“干惊天动地事”——这个不知多少次,他听父亲对别人提起过的军旅生涯的遗憾。

但谁也没想到,亲身经历部队严格的工作生活后,张泽觐竟出现了动摇。“爸,我想退伍回去读大学。”义务兵第二年走留之际,张泽觐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张思田措手不及。

“你长大了,有你的想法和人生,但爸爸希望你认真考虑,不要留下和我一样的遗憾。”将近30年的军旅生涯,身边上演过太多这样入伍前豪言壮语、吃苦后选择转身的事,张思田能够理解,但他不想让儿子轻易放弃。当晚,他与儿子促膝长谈,既是父子,也是战友。

“爸,没考上军校,你为什么没走,还一直干到现在?”张泽觐说出了好奇了很久的话。

“这么些年,我觉得军人不光要有梦想和目标,还得有信念有坚持。”张思田也第一次对儿子吐露心声:“不管怎样,我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爸,我……再想想。”张思田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张泽觐沉默了,触动了,也想明白了。嘴上没说,但他心里已然有了答案。在填写走留意愿的表格上,张泽觐写下了“留”。

从那之后,张泽觐迅速调整,进入能量满格的状态,学习工作都更积极努力,特别是文化课复习和军体训练备考。人生第一次高考,他感觉自己脱了一层皮,而这一次,他决定“不惜脱三层皮也要拼一把”。

2019年6月,张泽觐迎来了人生的第二场高考——军校考试。他既紧张也坚定,毕竟这一次,是父子两个人的圆梦之战。

等待放榜的日子最熬人。张泽觐提高了训练量和工作量,好让自己累到站着都能睡得着。

7月,成绩公布。考上了!得知结果,张泽觐哭了。从儿子口里得知消息,张思田也哭了。听说儿子帮张思田圆了梦,不少战友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都说:不同的时空、同一个梦想,感召着他们父子拼搏奋斗,感动人更激励人。

一对父子兵,两代军旅情。张思田感慨,前两年,每每想到马上就要退休,脱下心爱的军装,心里会不舍,想得多了,晚上觉都睡不好。但自从儿子考上军校后,他就坦然了,他仿佛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无形交接。这种传承,和他们的父子亲情一样,融于血脉。

“走进您的世界,走向我的战场”

100米,是李遵龙与儿子李佳浩所在连队间的物理距离。

100米,却不止于这对“父子兵”的心灵距离。

李遵龙是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一个在全旅乃至兄弟单位都叫得响的“导弹兵王”:帮带徒弟百余人,数十人成为单位建设、班组专业和重要岗位训练作战的顶梁柱;数十次参加重大演训任务,多次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标兵、优秀士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是火箭军“工匠型”士官人才,入选了火箭军士官尖子人才一级库。

当兵30年,满身的荣誉、满园的桃李,证明着李遵龙的优秀和对单位的贡献。可唯独对儿子李佳浩,李遵龙的心里始终有一种亏欠……

都说虎父无犬子,像大多数军人父亲一样,李遵龙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参军入伍,他也一直有意引导。可尚未成熟的李佳浩心有他属,想投身某新兴行业。为这,父子俩没少争论,甚至激烈争吵。吵多了,感情就有了隔阂。

2015年6月,李佳浩高考失利,面对现实的考量和父亲极力推荐,他成为了一名定向培养士官学员。毕业后,竟被分配至李遵龙所在单位——一个与他仅有百米之隔的兄弟连队。

物理上的距离虽然近了,但父子俩的心灵距离仍很远。

即将退休的李遵龙,如今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两件事:一件是尽好技术把关的岗位职责,另一件便是倾尽所学帮带徒弟。他一再压缩休息时间,将几十年装备故障和操作技巧的心得感悟、实践经验梳理成册,分享给班组的官兵。

这期间,他对徒弟们的关怀很热切,对儿子李佳浩的感情表达却很隐晦。

这么多年帮带徒弟,李遵龙练就不少思想工作的妙招,可儿子“油盐不进”,李遵龙只好强硬地要求儿子每天“汇报工作”。说是汇报工作,其实是要求儿子能讲的都讲,李遵龙每次都“竖着耳朵”听。

起初李佳浩并不愿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在父亲的反复耐心开导和手把手教导之下,李佳浩慢慢爱上了这个岗位,工作变得积极主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交集,使父子俩的感情逐渐升温。

李遵龙对儿子的爱,官兵都看在眼里,特别是向来严格的他,对李佳浩却从没有一句“狠话”,徒弟们笑称他是在“还债”。

听到这些调侃,李遵龙嘴上不说,心里却美滋滋的。

去年执行任务前夕,李佳浩背着父亲搞了个“大动作”。那天,登上车的李遵龙偶然发现座位上有一个“神秘礼盒”,拆开一看,竟然是儿子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和送的一块手表。

“爸,其实我很早就喜欢部队,想像您一样当个优秀的军人,可您总是那么严肃严格,让以前叛逆的我有些反感,所以故意和您对着干。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我走进了您的内心,您对工作的严肃认真,让我体会到了您对导弹事业的热爱!我会好好干的,争取像您一样当个专业大拿。” 拿着儿子的信,李遵龙泪水止不住往下流:“臭小子,还从来没送过我礼物,长大了,这回真的长大了!”

从那之后,父子俩的交流更坦然更直接,不过谈论的基本都是工作,有几次李遵龙想拉拉家常,都被儿子岔开了话题。李遵龙脸上无奈,心里却暗自为儿子点赞。

一次,李遵龙所在单位正在营房前组织操作规程讲解,李佳浩恰巧路过。洪亮的嗓音、高昂的士气、严谨的态度,李佳浩一下就搜寻到了父亲的身影。“爸,我今天又学到一招,不过也看到了几个不足,改天和你好好聊聊。”当晚,李佳浩通过微信发给父亲这么一段话。

用这样的语气聊天,而且是儿子主动“约谈”工作,放到一年前,李遵龙怎么都不敢相信。

周末,父子俩回到家属院。李佳浩翻出了父亲立功受奖证书告诉他,其实自己曾无数次翻看、羡慕,并放出豪言“以后一定要赶超您”。

“赶超”两字击中了李遵龙的心,谁家父母不盼着儿女成器,而且是在自己引以为豪的行业和岗位上。

自己就要离开了,但是儿子正在拔节成长,进入属于他的战场接续战斗——有了这份传承,李遵龙觉得自己大半辈子的努力都值了!

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①:李遵龙与儿子李佳浩一起探讨专业问题;

图②:张泽觐考上火箭军工程大学,张思田专程休假陪他一起去报到。

图③:佘建斌和儿子佘立明一起探讨装备接收要点。吴永星、胡银、肖兵摄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