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南海某海域。随着锚机“隆隆”作响,一艘补给船抛下左锚。南部战区海军某勤务船大队一场“无码头补给”演练拉开序幕。
“‘无码头补给’是海上应急补给的重要补充形式。”据该大队领导介绍,为确保高效完成岛礁油水补给,大队成立课题组展开针对性训练。
某岛礁港口,下士李明接到“小艇前出”指令。他驾驶小艇,牵引补给管路缓缓航行,向着岛礁补给接收点驶去。
海面上,补给管路宛如一条伏卧碧波的“海龙”。
“要‘驯服’这条‘海龙’并非易事。”李明说,补给船与岛礁码头相距数百米,补给管路需要“环环相扣”,连接成海上“输血”链条。
因有洋流影响,为提高“海龙”海上作业的稳定性,他们采取诸多举措:在补给管路绑上救生圈,增大管路浮力;为防止管路接口被涌浪冲松,他们在补给管路和补给船船体接口处增设“引缆”,缓解涌浪给管路对接带来的压力……
在搭建“海龙”过程中,补给船、小艇与岛礁补给接收点需密切配合。为此,官兵严密观察管路接口情况,平稳完成管路与岛礁接收装置的对接。完成对接后,他们根据各型管路特性,快速调整对接数据。
“管路对接成功,启动补给。”检查完毕,李明向船上报告。随着补给装置启动,“血液”源源不断直达岛礁。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补给效率,他们摸索攻关,创新改良补给管路,使补给效率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海上“无码头补给”难题。
上图:海上“无码头补给”。
武欢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