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回答“向何处去”
记者: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五中全会都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列入议程。如何看待这一规律性、规范性做法的形成?
李忠杰:五年规划(计划)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领导制定五年规划(计划)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从“三五”时期开始,每10年都要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规划(计划),每个五年规划(计划)必须经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改革开放前,五年计划制定的时间不够及时,审议通过的时间也就不很规范。改革开放后,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在开始执行之年就制定完成并且审议通过。作为制定和通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和议题设置也日益规范化。五年规划(计划)通常都要在全国人大换届和审议五年规划的前一年,由中央全会审议和提出建议。这个全会,有时是四中全会,有时是七中全会。但自1995年以来,按照日益规范化的工作安排,都是五中全会。所以,五中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
卢周来:正是有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引领,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领域建设上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由此可见,我们党如同在跑一场以百年乃至千年计的“马拉松”,以通过一代代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这一规律性、规范性做法,凝聚了我们党对1953年以来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在制度化方面努力的成果,也使得党在通过规划引领国家发展方面更加科学、透明、可预期。
记者:您怎么看待“十四五”规划对于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发展历程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此次全会有何特殊意义?
卢周来:习主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看待“十四五”规划的深远意义,也应该从这两个大局着眼。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设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规划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五年恰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既接续即将达成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又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寻梦之旅。
我们还应该看到,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可谓“道阻且长”。此时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五年,着眼百年,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李忠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对中国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谋划的一次重要会议。这种谋划,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中国向何处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世界向何处去。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人类社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此前100多年间,人类社会已经多次遇到“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由于没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再次遇到这一问题,结果是柏林墙倒塌,苏东剧变。对这一回答的评价,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世界再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增强理性,还是转为“任性”?是发展文明,还是转向蒙昧?是坚持和平,还是扩大冲突?是发展民主,还是实行霸凌?是促进共同发展,还是恢复狼性竞争?是推进全球化,还是逆转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制造新的世界乱局?正确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对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一系列问题,确保世界继续向着和平美好的方向前进,极为重要。
在此时期,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确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些分析判断,都反映了我们党的战略定力,为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指明了方向。
记者:这次全会还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看待远景目标这一概念?明确2035年远景目标,对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李忠杰:在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同时,制定更长时间的远景规划或远景目标,这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重要战略安排。1980-1981年,在制定“六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纲要;1990-1991年,在制定“八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1995-1996年,在制定“九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此次全会在提出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提出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这同样是一种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
“十四五”规划不是孤立的规划,而是向2035年远景目标迈进的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因此,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对未来15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统一构画,有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
“三步走”战略,从小康迈向现代化
记者:公报对战略布局作出新表述,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李忠杰:“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按照“三步走”战略,20世纪末我国进入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小康社会,不等于建成了小康社会。所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节点。随着2020年的日益逼近,2017年,党的十九大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
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那么,再往前走,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继续实现到2035年和2049年的两个战略目标。一个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理成章地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表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记者:公报提出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目标有何联系?
卢周来: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此次全会提出实现2027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既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近期、中期与远景目标之间的衔接协调,又为实现“三步走”目标提供新的重要战略支撑,必将更好引领全军官兵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
创新驱动,厚植高质量发展底气
记者:此次全会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当前环境下,加强创新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哪些重要意义?
卢周来: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必将有利于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且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实践表明,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不断落地,体制创新不断获得突破,制度效能更好释放。这对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支撑性作用。
展望“十四五”,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创新驱动作用将更加凸显。然而,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仍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面临外部动能减弱、产业链完整性受到挑战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记者:创新,是人民军队发展进步的灵魂。您认为,军队应当如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卢周来: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我们这支军队,靠改革创新走到现在,也要靠改革创新赢得未来。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迫切需要把我军建设模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推动我军建设发展持续推进。
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推进。通过对我军组织形态、领导指挥体制、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政策制度等的全方位、立体式变革,人民军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中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开启了强军兴军的新征程。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强军兴军事业深入推进的历史交汇期。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提高我军创新能力和水平,必须抓住国防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我军建设科技含量。要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健全三位一体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延揽各方面优秀人才投身强军事业。要加快军事管理革命步伐、按照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办事,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机制,为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