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抗美援朝,国营112厂自主组装100架米格-15战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前线作战——

米格-15从工厂飞向战场


■宋 健 侯 彬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银灰色战机。它就是著名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战机,在抗美援朝空中作战中击落击伤敌机9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这架功勋战机是在国营112厂(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前身)组装完成的。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国空军力量薄弱,对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军,实力差距悬殊。

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没有空军支援,部队伤亡非常大。志愿军官兵急切盼望祖国战机出击,改变制空权“一边倒”的被动局面。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从苏联引进了100架米格-15战机的成套部件。国营112厂接到上级指令后,迅速组装这100架战机。从那时起,国营112厂开启了为国造机的光荣历程。

在那个运输工具极度匮乏的年代,工人们只能将体积庞大、种类繁多的飞机部件分门别类地装进木箱,采取“绳子拉、杠子撬”的土方法进行搬运。后来,工厂协调了一台履带式拖拉机,这才代替了“人拉肩扛”。

随着飞机部件陆续到厂,工人和技术人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战机的组装工作中。组装全新战机,大家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但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 “为了前线的胜利,再难也要造出自己的战机。”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加班加点地学习专业知识,仔细研究装配图纸,反复练习组装技术。在苏联专家指导帮助下,他们成功完成了零部件组装成机任务。一架架米格-15战机顺利出厂,从工厂飞向战场。

随着抗美援朝空中作战愈加激烈,志愿军空军飞机需要更换的零件种类、数量日益增多。这时候,从国外购买飞机零部件周期长、供应速度慢等问题逐渐凸显,单一的供件方式已无法满足飞机维修保障需求。

为了尽快帮助受伤的战“鹰”换“羽”腾飞,工厂按下了自主研发飞机零部件的“启动键”。他们喊出了“熟练修理技术,加强配件制造能力”的口号,誓要摆脱从国外进口的依赖。

1952年,工厂开始试制米格-15战机国产前起落架。当时,工厂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不配套、制造经验不足……一道道难题横亘在他们面前。

纵使困难重重,大家也从未想过放弃,工厂成立专项研发团队,他们靠着长尺、铅笔等传统工具,用最“笨”的方法夜以继日地绘制零部件图纸。

1952年4月25日,对工厂每名员工来说,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经过前期反复试验,米格-15战机国产前起落架宣告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自主制造飞机起落架的先河。

米格-15战机国产前起落架试制成功后,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的士气。他们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钣金车间工人们结合生产经验大胆创新,成功制造出一种“压形模胎”,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随后,工厂还成功试制了机翼、飞机轮胎等重要零部件,为前线空中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志愿军空军在2年8个月的作战中,有力地打击了美国空军,对改善志愿军后方运输状况、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图:志愿军空军米格-15战机。

金 波供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