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看到他人身着军装,李杨杨总会羡慕不已。时光流转,去年10月,李杨杨以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文职人员的身份走进军营,距心中的制服又近了一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等到配发服装,李杨杨心中的“制服情结”差点消失,甚至产生了畏惧之感。
岗前培训期间,文职人员学习训练统一穿迷彩服。一次,李杨杨刚随队跑完3000米,出了一身汗,解散后不自觉挽起袖子,摘下帽子拿着帽檐扇风。这时,突然出现的纠察叫住了李杨杨……看着纠察严肃的神情,听着他们“不留情面”的话,感受着周围异样的眼神,李杨杨脸红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训练结束,队长见李杨杨情绪低落,谈心时对她说:“制服象征着我们的形象,在公共场合如果不注重仪容仪表,会有损军队人员形象。”
随着培训深入,李杨杨逐渐认识到团结统一、整齐划一对一支军队意味着什么。当看到一列列整齐的队伍步履铿锵,看到身着军装的官兵昂首挺胸,她感受更加深刻。
转正后,通过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党史军史航天史,李杨杨得知,新中国成立前,服装材料、生产保障能力还达不到要求,考虑到实际困难,周恩来总理曾作出指示:部队帽子要统一式样。
交流学习中,李杨杨最大的感受是,统一式样是带来自豪感最直观直接的方式。
身穿文职人员服装拍证件照的那天,李杨杨小心翼翼地把每一个褶皱熨烫平整,戴好“文”字帽徽和胸标。作为一名编辑,李杨杨平时习惯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他人,那天却成为被记录的主角。回忆起被相机定格的一瞬间,李杨杨说:“那时,融入军队的感觉更加强烈。”
之后,学校统一组织观看张富清先进事迹专题片,看到老人时隔60年后,穿上挂满军功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军服端正敬礼的样子,李杨杨对军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身制服见证了时代变迁,未来的军装还需适应战场需求、具有实战功能。”一次学校组织文职人员开展教育时,基础部教员杨洁的话让李杨杨感触很深。作为军队人员身份的外在标志之一,制服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归属和传承,意味着使命和责任。
为强化文职人员责任意识,学校要求文职人员日常着文职人员服装。现在,大学定期组织军容风纪检查。“配饰歪没歪”“帽子正不正”“头发有没有扎好”……即便没有检查,文职人员也养成了每天在军容镜前整理仪容的习惯。
仪式感催生使命感。李杨杨说:“头顶的‘文’字帽徽和胸前的姓名牌时刻提醒我,军队人员队伍里,有我的名字,从今以后,我将感受这身制服带来的荣光,也必承担它赋予的责任。”
上图:为强化文职人员责任意识,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定期组织军容风纪检查,文职人员养成了每天在军容镜前整理仪容的习惯。金芝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