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传递的是一种价值与精神。
军人的仪式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之一,能够有效激发官兵内在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让官兵从内心铭记一段历史、珍藏一份真情、永葆一份本色。
每一名军人从踏进营门那天起,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仪式的感染与熏陶。入党宣誓、誓师动员、授予奖章……这些仪式使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最终成为官兵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诸多军人仪式中,命令宣读仪式最为独特。从入伍到退伍,动员宣誓、授衔接装、晋升选调、离队退役……在一次又一次命令宣读仪式中,官兵把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热爱的国防事业。
一次刻骨铭心的仪式,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前不久,记者跟随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参加了一次命令宣读仪式,收获了一个个命令背后的强军故事。
离别之际的回首——
脚下夯实的泥土,如今已成为一条路通向远方
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参谋杨莹迎来了退役命令宣读的日子。
一大早,趁着同事还没上班,杨莹早早来到办公室,清理个人物品。叠起自己挂在椅背上的军装,收起摆在办公桌上的工作照片,看着自己在这里奋斗的印记一点点消失,杨莹渐渐泪眼朦胧。
她的耳畔,响起了去年一位战友退伍时,跟她掏心窝儿说的话:“杨参谋,真要离开这个楼了,我想哭!”
这些年,由于工作强度大,杨莹无暇顾及家庭。她经常憧憬着买菜做饭、接送孩子、孝敬父母那种和美生活。可真到了这一天,她发现,这个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地方,自己竟然这么留恋!
看着空荡荡的桌面,杨莹眼前浮现出4年前初来时的情景。
那天,大雪纷飞,杨莹拖着行李箱、背着行军背囊前来报到。本以为迎接自己的会是热情的新战友和舒适的营房,没想到一推开门,杨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办公室里只有一些拼凑的桌椅板凳,墙皮成块成块掉落。屋内,近6台传真机铃声此起彼伏,文电纷飞而至,两名战友忙得满头大汗。
没时间寒暄,杨莹放下行李投身到文电处理之中。等她忙完,前往宿舍时已是深夜。
那段时间,保障队刚刚组建,各项工作百废待兴。营区没有排水沟,杨莹和战友一起挖;缺少办公物资,他们就东拼西凑到处跟友邻单位“化缘”……不到一个月,保障队工作就走上了正轨。
“如今大不一样了。曾经老旧的营房焕然一新,各类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命令宣读仪式前,杨莹与其他退役干部一起绕营区走了一圈,聊着几年来保障队建设的点点滴滴。
“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当送别的歌声响起时,这一天接到退休命令的副译审刘英,泪珠夺眶而出。
从军30年,刘英把自己青春全部献给了这身军装。由于岗位特殊性,她常年驻守偏远地区,与爱人长期分居。女儿已经上高中了,但10多年来,她几乎没给孩子辅导过作业,没去开过家长会。
本以为选调到保障队,离家近了,能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女儿上高一的第一次家长会,她又因紧急值班任务没能参加。面对愧疚的母亲,女儿很懂事:“妈妈,咱们两个都上了一所新学校,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拿出好成绩。”
保障队组建不久,刘英所在的团队受领了一项训练大纲编写任务。女儿知道妈妈工作时不能看手机,就送了她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对能传达想念的手表,一方按住表盘时,另一方的手表就能震动,知道“我在想你”。
不到一年时间里,一份涵盖6个类别、100多个课目的大纲,正式由军委下发全军施行。这一年,女儿也交上了一份年级名列前茅的成绩单。
“就怕自己离开部队的那天有遗憾。” 翻译员吕航军龄已满30年,这一天也是她退休的日子。
回忆这几年来的工作生活,她激动地说:“带着第一代战区人的觉悟干工作,越是困难就越有成就感。”
保障队成立第一年,为了探索合理的战备值班机制,她和战友们平均每人值了300天的班。“战区值班不比一般值班,24小时都要绷紧神经,高度紧张。但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通宵达旦研究打仗课题。”从百废待兴到全速运转,吕航记得很清楚:他们前后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命令宣读仪式上,队领导把吕航的荣誉证书从荣誉墙上取下,转交给了她,随后又放上了复制品。
尽管成立才4年,可队里荣誉室的奖章证书已经挂了整整一面墙。
离别之际,凝望着见证荣誉的奖章证书,吕航和众多战友不禁心潮起伏:4年奋斗,他们已经辛勤开垦出了“一抹新绿”。如今,脚下夯实的泥土,已成为一条路通向远方。
履新之前的展望——
前路没有跨不过的“娄山关”
有些人的离开是一段使命的结束,而有些人的离开,则是一段新使命的开始。
命令宣读仪式上,除了退役命令,还宣读了另外一份命令:选调。
经过选拔,某保障队参谋黄海波被选调到战区机关任职。“这个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责任也越来越大。”黄海波深有感触地说,经过这几年在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淬火磨砺,他有信心胜任新的岗位。
黄海波从小热爱军事,从军后多次参加大型军事演习,3年前被选调到战区联指某保障队。
当他满怀欣喜来到联指值班时,内心的激动与忐忑却化成了些许的失落:不见天日、封闭的办公环境;屏蔽信号、远离社会的日常生活;整天对着屏幕、感受不到“铁甲洪流”。
他不由对这个“主战”岗位略感失望,甚至产生了怀疑:自己在这个地方干有没有意义?可没多久,一次特情处理,让黄海波真正嗅到了战场的气息。
那天,警报响起,原本寂静无声的联指大厅,瞬间高速运转起来。从指挥席到保障席,层层链条急速运转,席位上的每个人都通宵达旦盯着屏幕,不断研判新的态势。
“每一条信息都关系战场胜败,每一个环节都涉及战场全局。”经历过一次次联合作战值班,黄海波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应对处置情况也越来越自如。
“4年的历练,很多人在联指工作中脱胎换骨,越来越自信。”副队长任一荣告诉记者,4年来,他参加过军委和战区组织的很多重大演训保障任务,在战位值班470余天。
组建第一年寒冬,办公室内外温差30多摄氏度,他在会议室将16张地图拼接成一张大地图,跪在图上进行标绘……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任一荣的床头常年摆放着一部军线电话。无论多晚,只要一有情况,他马上处理。妻子评价他干起工作来“无法无天”:没有法定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
“出于作战因素考虑,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全封闭管理,值班干部都有过压力大、本领恐慌的经历。”黄海波说,联指中心运行以来近1700多个日日夜夜,许多干部把办公地点搬到了联合值班室,与各军种的同志一道研究,向技术专家请教,为的就是“离战场更近一些”。
如今,战区很多人都习惯把值班视为“打仗”,这个称呼不仅仅是联指军官对战区工作的态度,更是他们爬坡奋进的缩影。
一代战区人有一代战区人的使命。黄海波说,对于第一代战区人来说,身上最为突出的就是创业精神。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推进,一批批优秀的创业者来到战区,一棒接着一棒奔跑在改革强军的大路上。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背后是一艘艘巍峨的军舰,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战斗着奔向远方。”海军出身的某局干事楚旌阳,此次交流又回到了海军任职。“有了战区联指的工作经历,再次回到军种任职,脑海中的作战版图越来越宽阔了。”他说。
“战区联指中心运行探索的路上,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等待我们跨越。”谈起这些,楚旌阳说,有了在战区联指中心这几年的加钢淬火,谋打仗的底气更足了!
互敬军礼,再踏征程。命令宣读仪式上,队里送给黄海波一本学习笔记,副队长任一荣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内心的沸腾。”
送行战友的寄语——
人来人往,创业精神永不停歇
看着几名战友远去的背影,高级工程师徐树奎格外珍惜这次送行。
今年春节前夕,他在单位封闭攻关。新冠疫情暴发后,身为医生的妻子于娜临危受命,作为医疗组长带领辽宁省第六批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驰援武汉。
临行前,她多么希望机场送行家属中有丈夫的身影。几番回头,她终究是没有等来他。直到武汉下飞机当天的后半夜,她才收到刚刚走出实验室的丈夫“送行”信息。
“白天她医治病人,我封闭攻关,几乎每天都是后半夜通话。”徐树奎说,妻子分分秒秒与死神赛跑,每次通话他都格外珍惜。“我们都用军人和医生的职业精神相互鼓励对方。”他说。
52天后,妻子回来了,被评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而徐树奎牵头攻研的课题获得立项推广。
说起家里,徐树奎既愧疚又骄傲。他说,战区工作平时和战时是一样的,“队里一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各处值班、执行任务,别说回家了,很多人在单位的时间都很少。”
送别战友黄海波,参谋朱永胜渐渐红了眼眶。朱永胜比黄海波晚一年到战区工作,但两个人因为业务工作经常来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面对战友离别,朱永胜心头有着别样的感怀。
2016年,朱永胜赴南苏丹参与维和任务,在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所在车队突遭炮弹袭击,一辆装甲车被击中,下士李磊、四级军士长杨树朋不幸牺牲。
“烈士的遗体是我抬出来的,身为他们的排长,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经历过战场枪林弹雨的朱永胜,回国后被选送国防大学学习联合作战,毕业后选调到保障队工作。
新冠疫情暴发后,朱永胜坚守岗位,身兼数职,和战友一起支撑起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运转。送行时,他告诉每一个奔赴新战位的战友:“战区连着战场。过去你们是好样的,以后更要捷报频传,我们联演联训场再相见。”
人来人往,创业精神永不停歇。参谋董明在机关某局锻炼后,取得了国防大学联合作战资质培训班的入学资格,再过几天就要前往学校报到了。董明怕跟不上课程,这几天正抓紧时间提前预习。同时,他还梳理出了一些现行制度中的矛盾问题,打算带到学校,跟专家教授一起研讨。对于未来,董明想得非常清楚,“学成归来,用自己所学为强军事业贡献一分力量!”
记者注意到,送行队伍中,有一张年轻的脸庞。技术骨干卢坚今年硕士研究生刚毕业,专业英语八级的他被分配到业务室工作。交接仪式上,翻译员吕航把桌椅、文件包、台历、笔筒都留给了他,特别是跟作战有关的资料,更是手把手郑重地交到了卢坚的手上。
“不管走到哪里,‘战区人’这个名字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保障队政委刘炳顺年初从某局来到保障队任职。他说,战区轮换交流制度,绝不仅仅是岗位的调整,更是使命的传承,这样既可以补充新鲜的血液,更可以把战区的创业精神、联合文化带到部队去。
一批转岗或退役的军官缓缓走出营门,一批新调入的军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来。
面对此情此景,一位战区机关领导说:战区更像是一个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大学校”,人来人往将是以后的新常态。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