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邱少云任烈火烧身,岿然不动;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壮烈牺牲;长津湖战役中,125名志愿军官兵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坚守阵地,以战斗姿势牺牲,成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无数像邱少云、黄继光那样的志愿军将士,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打出了国威军威。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以“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令敌人胆寒。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是胜战的重要因素。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厮杀一线,任何一个环节、一台装备、一名士兵,都可能成为战斗的主体,越来越考验军人的心理素质、战斗意志和应急反应能力。战争对军人血性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习主席反复强调“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我军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盈,骨头要更硬。
气盈源自赓续胜战的基因。据说,在美国西点军校的纪念馆里,摆着上甘岭周边537.7和597.9两个高地的模型。几十年来,上甘岭战役一直是西点军校教学中的经典案例。这场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涌现出各级战斗英雄1.2万余人。第15军《抗美援朝战争战史》是这样描述的:“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只要具有英雄的情结和精神,激扬英雄的血性和气概,红色基因就会聚合成钢筋铁骨,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但是,战斗精神不会凭空而生,血性胆气在战场上的迸发,背后是经年累月的长期塑造和点滴培养。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踏上了转型建设的新征程,前进道路上还需要突破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迫切需要赓续发扬我军战斗精神,真正把血性基因融入血脉,砥砺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的英雄豪气、虎虎生气、高昂士气,让自己成为不用则已、用则一剑封喉的“利剑”。
气盈源自对能打胜仗的渴望。令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难以置信的是,朝鲜战场上击落自己的竟是一位年仅19岁、飞行不过160个小时的“娃娃飞行员”。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已是这位名叫韩德彩的飞行员击落的第5个对手。据韩德彩回忆,当时油料即将耗尽,他已接到塔台返航的指令。一架美军F-86型战机突然出现,韩德彩加大油门猛然冲向敌机,果断开炮,击中敌机返航后,仪表已经指向0度了。他说:“我再有10秒钟或者15秒钟回不来,我就进入不了跑道。后面他们说你太悬了。军人怕死这当不了兵的,当不了好兵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凭着这种“空中拼刺刀”精神,年轻的中国空军打出了一片和平的天空,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昨天有血性,不代表今天也有。血性也是会沉睡的,所以需要唤醒,需要点燃。我们要始终牢记“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不断强化对能打仗、打胜仗的渴望,闻战则喜,向死而生,敢于战胜一切强敌而不被强敌压倒。
气盈源自过硬本领支撑的底气。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志愿军6个军没有一辆坦克;对方1个师有432门榴弹炮,我军1个师仅有12门山炮。“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把血性比作“精神的刀刃”,因为只有刀刃足够锋利,军人这把战刀才会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无疑,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是我军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大对手的关键因素,但有了战斗精神,还要有过硬本领作支撑,我们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多更新更强的武器,有了先进的装备体系作支撑。“钢”多了,“气”要更足,本领要更加过硬。当前,尤其应强化官兵对信息化战场的认知能力,把“气多”和“钢多”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训练、用科学的思维筹划训练,以实际需求和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极限为依据,在不断进步、不断突破中积蓄横刀立马的自信、铁骨铮铮的斗志、克敌制胜的底气。
(作者单位:郑州联勤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