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这里,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

——第80集团军某旅参加实兵对抗演练见闻①


■王 宁 刘晓帅 本报记者 韩 成

编者按

金秋时节,第80集团军某旅千里机动至大漠戈壁,与空军某部、陆航某旅互为对手,开展实战化练兵。为构设逼真的战场环境和营造激烈的对抗氛围,他们不拟演练脚本、不搞分数排名,全程实施“背对背”自由交战,重点考评官兵的打仗能力,让他们在破解困局中摔打磨砺,越练越强。

砾沙藏世界,滴水见大海。连日来,本报记者跟随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脚步穿行黄沙硝烟,站在“红军”的视角采撷了一组热气腾腾、原汁原味的练兵见闻。这些沙场留下的“蜕变”与“阵痛”,映射出一支部队加速转型升级的风雨历程。

走向未来战场,还有多少沟坎需要迈过?这是该旅官兵的扪心自问,希望能引发更多的思考。敬请关注。

凌晨2时,戈壁深处寒风瑟瑟,第80集团军某旅导弹一营制导二连发射阵地上,发射车与长满骆驼刺的砂质地表融为一体,耸立的导弹时刻保持着待战状态。

记者登上该连指挥车时,连长姜兴麒正半梦半醒蜷卧在指挥位置,几昼夜的连续鏖战已让他疲惫不堪。可他仍本能地把两部手持电台紧贴双耳,确保任何跳动的电波都能让他瞬间清醒。

突然,一阵急促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批“敌机”来袭。“雷达跟踪锁定。”“导弹加压实施抗击。”……姜兴麒迅即起身,指挥官兵应战。“嘭!”一枚导弹直刺长空。

“在这里,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然而,导弹精准命中靶机却没有改变姜兴麒脸上严肃的表情,“这次演练与以往不同,旅里与空军、陆航部队展开‘背对背’自由交战,自打官兵进入大漠那一刻起,战情就没有间断过,对手从哪打、怎么打,都是未知数。”

姜兴麒的话里明显流露出一股担忧:如果今天演练不能克服“阵痛”,他日战争真的来了,他们究竟能不能从容应对?

话出有因。第一轮对抗,姜兴麒刚接到营指挥所分配的第一批抗击目标,正准备实施火力打击时,连跟踪制导雷达又突然发现第二批目标超低空抵近。

“两个目标先打哪个?”“第二批目标是不是属于‘计划外’情况?”慌忙间,姜兴麒艰难抉择:“打击第一批目标!”结果,第二批多架“敌机”呼啸过顶,指挥所失守。

“还是陷入了打靶思维,不在打仗状态!”这件事,让姜兴麒痛心疾首,懊恼了好一阵子。

痛定思痛,第二轮对抗,姜兴麒命令全连雷达全时开机,密切监视远方空情,一旦出现多个目标,全连齐射实施打击。

1秒、3秒、5秒……时间飞速流逝,空情态势图却始终空空如也,不见任何“敌机”踪影。原来,这次对手变换了战法,利用导弹阵地南侧的U形山谷作为遮挡,隐蔽飞行接近,超近距离突击进入导弹射界盲区,再次成功突袭。

“又败了!”在这片冰冷的大漠戈壁,备受煎熬的又何止姜兴麒呢?

凌晨3时,制导一连刚刚完成火力打击,紧急转移阵地的命令紧随而至。那天夜里,虽然战场机动距离只有90多公里,该连却创造了自己转移阵地的“最慢纪录”。

一次演练结束,制导三连组织雷达关机时,战斗警报再次响起。虽然官兵第一时间重新预热开机,但等到他们完成射击准备,对手早已利用这个时间差完成垂直打击。

……

“这不仅是一个砥砺训法战法的地方,更是一个刷新打仗观念的地方。”一轮演练落下帷幕,导弹一营营长陈温俊感慨,虽然官兵在对抗中留下不少遗憾、丢了不少面子,却更加深刻领悟到实战化训练的真谛:不看打了几个靶子、得了多少分数,而是在危机困局、逼真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训练“盲点”,补齐短板,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只有经受住了“实战”淬火,真金方能显现。

清晨6时,记者在导弹阵地再次见到姜兴麒。第一口饭正准备下咽,身边的电台倏然传来“敌情”通报,他匆匆放下碗筷,边紧急通报全连,边一路狂奔,率先冲向不远处的指挥阵位……

微议录

练兵就该多些“脱层皮”的考验

■武子朝

千里机动到陌生地域,与对手“背对背”抗击,连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考验让不少官兵叫苦:“简直像脱了一层皮”。但对于时刻准备“今天走上战场”的军人来说,这些“脱层皮”的经历,不正是释放战斗潜能、最大限度检验战斗力的“战争预演”吗?

军事训练规律告诉我们:战场对决的结果,取决于沙场练兵的效果。唯有在近似实战的压力下,抱着“脱层皮”的思想投入训练,用最苛刻的条件将自己陷于难局困局险局,才能“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逼出打赢本领。

有兵不练,与无兵同;练兵不严,与不练同。在平时演训、考核时,不妨多些“脱层皮”的考验,用复杂的战场环境、强硬的作战对手、频繁的战斗转换,不断挑战官兵的生理极限、装备的性能极限、人与装备结合的战斗力极限,从而激发官兵“等不得”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拖不得”的进取心,带动部队战斗力建设跨越发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