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天,滇东高原,第75集团军某旅的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
“蓝军炮兵群正向你部阵地逼近!”上午10时,接到“敌情”通报后,作训参谋曾志翔迅速打开数据库,对红蓝双方火炮实力进行分析:蓝军的牵引式火炮有效射程较远,对发射阵地要求较高;红方的自行火炮虽最大射程不如对手,但机动性强、火力覆盖范围广……
鉴于此,红方指挥员迅即作出决策:装填弹药,对“敌”实施精确打击后迅速转移阵地。
“蓝军火炮射程优于你们,这么打来得及转移吗?”眼看记者为这一决策捏了把汗,红方指挥员解释道:“按照现有数据计算分析,由于我方机动能力占优,只要算好时间差快打快撤,蓝军火炮射程远也鞭长莫及。”说话间,电子沙盘显示:红方对蓝军实施精确打击后,数分钟内便转移完毕。
“信息化战争,只有善于掌握数据、计算数据、运用数据,才能更好掌握战场主动权。”一轮战罢,该旅旅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演练中愈发注重让数据“开口说话”、参与辅助决策。
“某地域发现蓝军部队……”恰在此时,红方侦察部队传回“敌情”,作训参谋陈砚依令在电子沙盘上标注出蓝军坦克的部署配置以及地形高差、视界射界等数据。
“12时02分,由3号高地××角度进入,空中持续火力打击2分钟后,从××角度返航。”快速研判各项数据后,红方指挥员果断“召唤”陆航火力对“敌”猛攻。
置身演兵场,记者注意到,以往那种“炮火猛烈覆盖”“给我狠狠打”等模糊指令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从旅营指挥员到分队战斗班排长,下达的作战命令都是“数据命令”,什么时间打、打多少、用什么弹药,都有大量数据作为支撑。
“用数据‘说话’,让每一发炮弹都打出最大‘含战量’。”走下演兵场,对于旅里在作战行动的每个环节都力求以数据体现、用数据表述、拿数据证明,作训科科长李荣庄深有感触。记者翻阅火力打击清单和毁伤效果分析表发现,此次演练全程下达火力打击指令10余次,火力毁伤效果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