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有信心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充分有效利用我国良好的财政能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了强劲的内生物质性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发挥和体现我国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脱贫攻坚,从精神层面看则是一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伟大社会工程,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充分诠释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之时。据统计,2012年至2019年,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9年底的0.6%,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将有累计超过1亿人口摆脱贫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乃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脱贫攻坚彰显出中国发展所具有的强劲内生动力,物质性动力、制度优势、精神动力既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也是党领导人民应对任何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发展具有强劲的物质性动力

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经济现象,消除贫困也必然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与物质利益的增长。增加资金投入、强化经济帮扶、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等,都属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物质性动力。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有信心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充分有效利用我国良好的财政能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了强劲的内生物质性动力。

良好的财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我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的公共财政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在各种扶贫脱贫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可以说,以公共财政为主导,汇聚各方面财政金融力量,形成坚实的财力保障,是有效推进脱贫攻坚的根本支点。

强大的建设能力。脱贫攻坚不仅仅要着眼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更重要的是从全局着眼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等。由此,以铁路、公路、桥梁和电力、电信、水利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提升与改善,成为实施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在决策安排上予以倾斜,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密切配合实施,强大的建设能力从根本上保证了这些重大举措落地生效。正因为如此,我国才能够打通深度贫困地区的“任督二脉”,才能接通贫困人口与外界有效联系的通道,才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闭塞走向开放。

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正在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世界上较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这样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不仅是中国消费升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也是中国实现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依赖。实践充分证明,瞄准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通过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等推动乡村脱贫攻坚,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摆脱贫困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通过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渠道,使许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直接与广阔的消费市场联系,取得了促进脱贫的效果。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发展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

优越的制度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新时代制度治理的创新,为消除贫困扫清了根本障碍,优化了结构功能,形成了巨大力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发挥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坚持党的领导。无论是从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实效看,还是从脱贫攻坚的过程来看,党坚强有力的领导都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制度保障。脱贫攻坚,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等。正是这一整套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实施,从根本上保证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推进,也深刻彰显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发展的最根本制度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就意味着尊重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力量,履行脱贫攻坚最终为了人民的庄严承诺。正是由于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脱贫攻坚伟业才汇聚了民智、凝聚了民心、展示了民力、顺应了民意,才确保了决战决胜目标如期实现。

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正在推进的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实质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制度性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聚焦脱贫攻坚,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与力量,保持打持久战、攻坚战、人民战争的思维和决心,久久为功,攻坚不止,一步步夺取胜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攻坚意识,明确攻坚责任,发起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大行动。尤其是面对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既十分清晰地判断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态度十分坚决地要求如期实现目标。离开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汇聚,离开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是不可想象的。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发展具有不竭的精神动力

贫困从深层次看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精神贫困往往与物质贫困互为因果。消除贫困需从多方面入手,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是不可或缺的路径。精神动力包括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意志、科学的思想与振奋的精神状态等,在脱贫攻坚中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提供的智力支持、思想引领、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发挥着铸魂的作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脱贫攻坚,从精神层面看则是一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伟大社会工程,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质充分诠释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践行“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理念。习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向贫困告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定不移推进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实现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新起点上开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是民心所向,是全社会的共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党的执政宗旨、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与民心的高度契合,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保持“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状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美好追求。我们党改变人民群众贫困落后状况的努力,从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并一如既往地坚持。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制定的必须实现的预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我国要比世界银行确定的在全球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时间提前十年,其任务之艰巨、难度之大超乎想象。为此习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是下了决心的。全党同志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上来,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为实现这个目标,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将其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履行职责的标准来对待,心中想的是脱贫攻坚,会上议的是脱贫攻坚,足下跑的是脱贫攻坚,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

坚守“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信心。打赢脱贫攻坚这一仗,我们党始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习总书记曾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又指出:“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重在促进贫困区域各民族共同发展。”为强化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各级在积极采取帮扶措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群众积极性,变“你来扶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引导当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的干劲和决心,努力靠自己改变命运。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政策引领扶持下、各级的热忱帮扶下,弱鸟先飞、自主创业、开拓市场,为摆脱自身贫困和改变本地区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

(执笔:郝永平、黄相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