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勋章铭记


■王  龙

闪亮的勋章,不知凝聚着多少铁血男儿的自豪;而军人的荣誉,也在这方寸之间闪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那场战争创造的荣耀与辉煌,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人物和近6000个英雄集体……这长长的英雄行列,汇聚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铸就了一部群星璀璨的英雄图谱。然而,这其中有一枚勋章,却整整等待了它的主人33年。这枚勋章凝聚着不只一个人的传奇故事,更是千千万万志愿军将士的精神缩影。

消失的英雄

1951年6月底的一天,身负重伤的柴云振在汽车的颠簸中艰难地苏醒过来。他缓缓睁开眼睛,一幅壮美的画面映入眼帘:纯净的蓝天下,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结队的马匹尽情飞奔,放牧人挥动长鞭吟唱着悠远的歌谣。

他挣扎着从担架上坐起来,吃力地询问:“这……这是啥地方?”

昼夜守护的医护人员顿时惊喜万分:“同志,您终于醒了,这里是祖国啊!我们是要去包头的医院。”

“祖国”,这个亲切的字眼,顿时让柴云振掉下滚滚热泪。10天前,当志愿军后续部队冲上阵地时,柴云振已昏死过去,全身血肉模糊,头部负伤达24处之多。各级首长亲自到医院看望昏迷不醒的柴云振,指示要不惜代价抢救这位了不起的英雄。为此,部队抓紧转送柴云振回国治疗。

那时朝鲜战事激烈,柴云振治疗了一年多后,慢慢恢复了健康,但由于朴达峰战斗前,师部警卫连向8连紧急移交补充人员名单时,错把他的名字“柴云正”写成了“柴云振”,导致他从此和老部队失去了联系。

1952年4月,柴云振领了三级乙等残疾军人证,就从医院直接办了复员手续。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上级给他发了80元补助费,还有可以在老家领1000斤大米的票据。柴云振后来总是说,那时候国家困难,能发恁多东西,我很知足了。

柴云振永远记得回到四川岳池老家的那个下午。他背着背包、穿着褪色的军装走到村口,老远就看见老娘背着一大堆柴草,走在弯弯的山路上,沉重的背篓压得她步履艰难,一头白发如风中飘荡的衰草。

他激动地大喊了一声“妈,我回来了!”老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把扔掉柴草,拉住他摸索了半天,突然放声大哭:“娃儿哇,你硬是还活起的吗?”

母子俩一番抱头痛哭。柴云振背起母亲的柴草走向山村,从此走向他的另一种人生——标志是一把锄头和一个大西南山区的农民身份。

他不可能知道,一场关于他的漫长寻找就此拉开帷幕,持续了整整33个春秋。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到他当年的15军军长、师长、团长各级领导,无不关注他的去向,不断追寻他的下落。

他不可能知道,他的英勇事迹在朝鲜不胫而走、家喻户晓,甚至被编入了课本,并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传播。朝鲜画家还根据柴云振战友的描述,画了一张他的“遗像”,悬挂在纪念馆供人们瞻仰缅怀。

志愿军第15军老军长秦基伟,曾动情地对部下们说,我们这支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出了不少英雄、功臣。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涌现了37位英雄模范,其中黄继光、邱少云家喻户晓,代代颂扬。这些英雄中,有的牺牲了,有的还活着,他们享受了党、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待遇。唯有柴云振同志一直找不到……

当时,这支部队已经改编为空降兵第15军,当年的老首长们下定决心,不找到柴云振的下落决不罢休。

为此,部队寻访组不惜踏破铁鞋,跋山涉水,几乎寻遍了全国主要省市。直到1984年9月,借助柴云振战友提供的信息,通过在《四川日报》刊登“寻人启事”,终于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在四川岳池县找到了柴云振。

1984年10月的一天,柴云振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站到了庄严的颁奖台上。

一场与当年战斗时隔33年的授奖仪式隆重地举行了。

那枚躺在部队荣誉室里的勋章,终于和它的主人相逢了……

柴云振略感紧张地挪到麦克风前,开始讲述朝鲜战场的难忘经历,讲述他生命中那最血腥残酷、最荡气回肠的漫长一天……

最后的防线

提起抗美援朝,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上甘岭。但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奋战坚守的“上甘岭”成千上万,朴达峰就是志愿军第15军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另一道“上甘岭”。

柴云振一生打过的硬仗恶仗也不算少了,但1951年5月27日那一天,部队临危受命的严峻形势,仍然让他终生难忘。

那时,第五次战役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圆满达成了战役目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停止进攻,开始调整部署,奉命向北转移,进入防御作战。“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摸清了志愿军“礼拜攻势”的规律,最终决定摆开阵势,共动用了14个师又一个旅和两个团的兵力,在400多公里战线上展开了全线反击。

1951年5月22日那天,志愿军第45师正疾行在往北回撤的路上。师长崔建功突然被紧急召回军里受领任务,秦基伟军长严肃交代:为了掩护志司总部和伤员后撤,你们第45师必须赶赴朴达峰一线阻击北上敌军,要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10天!

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倒计时赛。接到命令后,全师一边行军一边动员,有几个人就动员几个人,有一分钟就多讲一分钟。柴云振和战友们心急火燎地折身往前线跑,连长跟着一边跑一边嘶哑着嗓子下达战斗任务,反复讲上级的指示意图,特别是讲“彭总就在我们阵地后面,能不能保证志司和首长安全,就看我们的了!”

朴达峰为第45师134团防御地区的主要支撑点,是阻敌北上的咽喉。这是至为关键的一道防线,一旦被敌军突破,敌人势必沿公路大举北进,截断我志愿军东线主力兵团退路,给志愿军总部和后方基地造成严重威胁。从5月29日开始,“联合国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朴达峰发起进攻。不到一公里的朴达峰山脊被炸成一片焦土,随便抓一把泥土,都混着弹片。

134团到底能够坚持多久,志愿军第15军从上到下都在屏息关注。

从5月30日至6月4日,朴达峰战斗连续进行了5昼夜,敌人在我阵地前死伤千余人。我134团7连、9连也仅剩下40余人,只能合编为一个连。

6月4日清晨,美25师一个团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采取逐次增大兵力的战术,向7连、9连阵地进攻。

那个时候就像拔河比赛到了最后关头,双方都耗尽了力气,就看谁能憋住最后一口气了!连通信员、炊事员全都上了战场,可以想象战斗形势有多吃紧。

柴云振就是这个时候从师部警卫连紧急抽调去补充134团3营8连的。

柴云振带着7班9名战士一冲上去,就和敌人较量了3次,场场都是恶战。他们配合部队3次把阵地抢回来,柴云振也侥幸活下来了。

临危受命

战至下午两点钟,敌人又以3个营的兵力分多路向我猛攻,占领了我主峰阵地。我军防线眼看几近被全线突破,3营指挥所危在旦夕,柴云振和战友们被敌人的重机枪火力紧紧压在一个地堡里。

送饭的炊事班也挨了炸,班长全身血淋淋地用围裙送来一包饭,柴云振胡乱抓起几把饭正猛嚼着,就听有人一声大喊:“8连7班,去把阵地给我拿回来,坚决把敌人的威风打下去!”

下命令的是营长武尚志,外号叫“武和尚”,打起仗来不要命,他对着柴云振把眼睛瞪得跟鸡蛋一样大:“坚决给我把山头拿下来!山头拿不下来,不要回来见我!”

但柴云振当时却没有说话。为啥?没有人了啊!他班里的战士快牺牲完了,靠什么夺回阵地?

但任务既然下达了,就是豁出命也必须完成。柴云振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把全班4个人分成两个战斗小组,党员郭忠堂为战斗小组组长,带领王富贵为一组负责掩护;他自己带领周辅清为一组,向左侧被敌人夺去的无名高地反击。

他们顺利地拿下了第一个山头。第二个山头上的敌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人一片片倒下,却干瞪眼不敢射击——因为柴云振看准了形势,命令战士们冲上去和敌人“粘”在一起,敌我混杂之际,敌人的机枪怕误伤自己人,犹豫着不敢开枪。柴云振趁此机会带领大家冲了上去,很快又夺回第二个山头。这时另外两名战友不幸牺牲了,现在只剩下他和周辅清两个人。

这时已经快到下午6点了,天黑了下来,暴雨突然倾盆而下。四周一片静悄悄的。那时候枪声一不响,柴云振反而着了急。他心想天黑了怎么过呀,敌人要是摸上来,那可够我们对付的。

这时,柴云振发现朴达峰山脊上另一个制高点,还在敌军掌控之中。那个山头地势很高,敌人可以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对我方威胁极大。如果不及时消除这个隐患,我们的部队明天一旦反攻,必将损失惨重。

可是,柴云振带领7班已经完成任务,那个山头并不在攻击目标之内。现在他们势单力薄,固守待援才是稳妥之策。眼下不可能有首长的指示,也不会有战友们的增援,到底应该怎么办?

千钧一发之际,柴云振逐渐冷静下来。为了夺回这块鲜血浸透的阵地,已经牺牲了那么多战友,如果再丢了怎么想得通?这回老子肯定是死定了的,既然反正要死,那就必须“抓本钱”!打死一个美国佬够本,打死两个就赚了。午夜时分,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孤身出击,夜袭敌营。

听说柴云振要一个人去摸敌人的哨,小周也来劲儿了,他抢着说:“班长,我去攻击,你来掩护!”

柴云振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命令,你留在这里掩护!”其实他心里想,在我面前你还是个新兵蛋子,让你去摸敌营,我才不放心哪!

暴雨下得更大,狂风更加猛烈,柴云振浑身湿透,衣裤紧紧裹在身上,动作起来更加困难。但他心头却暗自感谢老天爷帮忙,希望暴风雨越猛越好,这样才能掩护他的行动。

孤身血战朴达峰

柴云振艰难地沿着湿滑的山崖,小心翼翼地向山顶靠近。大概离山顶还有30多米,突然听到一阵嗞啦嗞啦的声响。仔细一看,在一个树桩后面,竟然藏着一个半遮半掩的山洞!电流声正是从那里传来的。他凭经验判断,这一定是敌军驻扎在山顶的营部指挥所。

柴云振心中顿时欣喜无比。他心想,把这几个鬼子活捉回去,但转念又一想,现在就自己只身一人,要带俘虏回去谈何容易?行,那就要死的!

他迅速冲到指挥所前,猛地一脚踢开门,举起冲锋枪就向敌人扫射,一个敌指挥官模样的人应声倒地。刚好门口有几箱手榴弹,他顺手抓起几颗向指挥所内投去,然后火速撤退。

这场仗打到6月5日凌晨,朴达峰阻击战第6天,主峰阵地还在志愿军手中——不过只在柴云振一个人手中了。

一个人就一个人!虽然没有上级的命令,柴云振决心一个人也要死守阵地,牢牢钉在这里。

天刚一放亮,敌人就展开了大规模反扑。柴云振利用有利地势,将成捆的手榴弹和爆破筒,奋力扔向敌群,又用机枪和冲锋枪轮番扫射,连续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锋。

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可柴云振一点也不敢大意。枪声暂停,他就去山头四周搜索,防止敌人偷袭。果不其然,刚转过山头,4个敌兵就在眼前!他条件反射地喊了一声:“缴枪不杀!”几个敌兵刚一愣神,他一梭子弹就打出去了,当场击毙3人。

最后一个敌兵离柴云振只有几米不到。柴云振一个箭步冲上去,连枪带人把他拖倒在沟里,两个人拼命扭打在一起,在泥水中翻滚,在血水尸堆中恶战。

敌兵抓起一块石头拼命砸向柴云振的脑门。柴云振身体比他瘦弱单薄得多,再加上那天战斗了那么久,全身实在没劲了,搏斗中逐渐处于下风。但柴云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今天就是同归于尽,也不能放走敌人!柴云振伸手想抠瞎敌人的眼睛,却不料右手一滑,食指被对方死死咬住了。他顿时钻心剧痛,使劲往外扯,还是挣脱不断。

敌兵已经占尽上风,却被柴云振拼命到底的劲头吓坏了。他竟然忘记捡枪,只顾用石头狠砸柴云振的脑袋。眼见这位中国兵血肉模糊,还一次次揪着他拼命,这名敌兵吓得翻身起来朝山下逃命,他在心理上早就输给柴云振了。

志愿军后续部队终于反攻上来了。柴云振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左手抬枪扫倒了那个逃跑的敌人,一头昏倒在阵地上……

朴达峰阻击战,柴云振带领7班连续夺回3个山头,歼敌两百余名,缴获机枪5挺、电台1部。他自己消灭敌人一百余名,打死敌指挥官一名。他所在的15军在整个芝浦里阻击作战中激战10昼夜,共毙伤敌人5700余人,粉碎了敌人攻占铁原、金化,截断我志愿军东线主力兵团退路的企图,胜利完成了志愿军首长赋予的任务。

这是志愿军第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经历的最艰苦的一场战斗。彭德怀司令员于激动之中给秦基伟军长发了一份充满感情色彩的电报:“秦基伟:我十分感谢你!彭德怀。”彭老总对第15军的勉励迅速传遍了部队。134团的干部战士虽然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但许多人抱在一起,热泪横流。朴达峰战斗是此后上甘岭战役的一次预演和淬火,正是靠这种向死而生、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志愿军第45师后来在上甘岭创造了震撼世界的战争奇迹。

不是尾声的尾声

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从来不乏浴血奋战、淡泊名利的英雄模范,比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提到的松骨峰战斗“活烈士”李玉安、井玉琢,同样深藏功名38年……

正是那一颗颗计利国家、无私忘我的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映照出一个百年大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精神密码。那些当年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烈,有许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至今静静地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这不是柴云振一个人的征途,而是无数志愿军将士构成的英雄长卷,是中国军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图谱。网友们用一副对联,概括了他们英雄无悔的一生:

生死皆烈士,烈士尽传奇,敢赴家国生死以;

避趋亦英雄,英雄诚本色,岂图名利避趋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