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传承红色基因、张扬英雄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受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仔细梳理亦会发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存在着题材窄化的现象和问题。围绕着同一重大历史事件或战争反复进行创作,固然因其时代和视角的不同会显露出某种天然的差异,然而如果对历史、战争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探寻,对故事、人物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就容易陷入题材的窠臼,导致某一题材被拍“滥”了,观众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有一块金属讲解牌向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讲述”着陕甘宁边区“拔莠草”的故事:曾经是红军战斗英雄的肖玉璧,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从一个历经生死考验的战斗英雄,蜕变成了贪腐堕落的反面典型。依据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规定,1941年12月,肖玉璧被执行死刑。“肖玉璧事件”映照出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历史足迹,当然也可以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生动素材。类似这样湮没在历史深处的鲜活素材和故事还有很多,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表现。
有一次,笔者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看到了当时根据地制定的金融制度,其理念非常先进,各条款相当详细,着实令人惊叹。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表现战争、重大事件、领袖和英模人物,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目光能不能更宽广一些?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治理下的司法、金融、教育、医疗、婚姻等等,是不是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和内容?这些领域何尝不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富矿”?
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开掘,一来可以填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的某些空白,让作品中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加立体丰满;二来可以吸引今天的受众,引发受众更加广泛深刻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三来也可以进一步诠释我们党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够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今天的年轻观众,对这段重要历史又有多少了解呢?对于诸如此类的内容和领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不应该“缺位”“失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作题材的窄化,不利于全面地、艺术地再现我们党和军队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不利于充分满足当下受众的认知需要和精神需求。
当然,拓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内容和表现领域,也并非易事,仅是搜集素材就相当费功夫,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深入挖掘。近些年,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作品,比如,表现建党初期党内监察制度的话剧《王荷波》,表现延安时期司法情况的电影《黄克功案件》,还有表现八路军时期敌后金融战的电视剧《大金脉》等。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创作数量仍然较少,质量也亟待提高。
拓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内容和表现领域,也不能忽视文学改编影视剧及其叙事话语的变革。不同的媒介形式会让同一个故事“原型”表呈出不一样的风貌。比如,根据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的50集电视剧《暴风骤雨》,2019年播出后就给观众带来了较为独特的审美体验,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叙事策略与叙事手段的调整和创新也十分重要。文艺作品要讲好“红色故事”,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传奇性叙事,生活化叙事也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事实证明,在主题、情节和细节上进行更加细腻、真实、生活化的处理,往往更能够切中受众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脉动。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扶持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内容和表现领域,必将有力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