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能因为轰炸而停止手术”


■本报特约通讯员 崔寒凝 向虹禹

诞生于抗日战场的白求恩医疗队,还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

为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找到老军医宋希圣,听他讲述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

宋老今年90岁,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胸外科主任,现在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干休所安享晚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起这首歌,宋老一下子回到70年前。

1950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抽组队员参加华北手术队,宋希圣立即报名。

雪花纷飞中,医疗队到达营地。那个距离战场只有3公里的村子,因为敌机的轰炸和扫射,已经沦为废墟。

宋希圣和战友们连夜搭起手术台。所谓手术台,其实就是用木板搭建的简易病床。一架架敌机从天空掠过,发出轰鸣声。在微弱的烛光中,宋希圣为战士消毒伤口,穿针引线,完成手术。

忙碌一夜,第二天还不能休息。山谷里的伤员还等着他们去换药,“有时候这一批伤员还没处理好,又来一批伤员”。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宋老情绪有些激动,一边说,一边比划,胳膊上松弛的肉皮一摆一摆,拉扯出骨架的轮廓。

“最心痛的时候,是给伤员截肢,因为我们只有局部麻药。”宋希圣拳头攥得紧紧的,“伤员想喊又不敢喊。我让助手叠好白布,给伤员咬住,再继续手术。”

敌机轰隆隆不断掠过低空,房子震得快要散架。宋希圣想起白求恩曾说过的话:“前方战士不会因为轰炸而停止战斗,我们也不能因为轰炸而停止手术。”

回国后,华北手术队的军医都回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继续救死扶伤。

“比起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官兵,我们做得很少。”宋希圣说,“如果有机会,还要多做一些。”

傍晚,宋老提出,想去医院的银杏大道上散散步。出门前,他特意整理了着装。

在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前,宋老沉默了。1950年,他和战友们援朝出发前,原本稀疏的银杏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

银杏大道上,夕阳将傍晚的天空点燃。风来了,不远处“白求恩医疗队”的队旗猎猎作响。

60多年前,宋希圣和战友们就是扛着这面旗帜,从朝鲜战场凯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