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血与火、生与死交织,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准确辨认和及时处理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没有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适应和驾驭残酷恶劣、危机四伏的战场环境和紧张复杂的作战过程;没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心理定力,就难以在危难时刻扭转战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近日读史,两名志愿军战士创造的奇迹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一个奇迹由战士谭秉云创造。1951年夏天,谭秉云单枪匹马,凭1杆枪、3颗手雷,将装备最精良的美军第2师堵截了整整8个小时,成功掩护志愿军大部队安全转移。另一个奇迹由战士张立春创造。一次战斗中,张立春用一双大手,一下摁倒3个美国大兵,手握钢枪奋勇攻占山头。他那“小老虎”般的勇猛,被作家魏巍写进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岁月流转,英雄长眠。他们创造奇迹的原因留在了典籍里。《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记载,当美军第2师一个将领得知他们倾全师之力,作战对象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兵时惊叹:“上帝,这个中国兵的枪不好,但他的心一定是钢做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心。”张立春一次在唠起当年的壮举时说:“我们没人怕死,美国兵五大三粗,但咱从没怕过。”由此可见,谭秉云和张立春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原因之一是他们都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波谲云诡的战场上,影响双方胜负的是综合实力,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战场上,血与火、生与死交织,“就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若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别说打赢,可能连残酷的战场环境都难适应。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将士们的心理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和诱惑的能力如何,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指挥员,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准确辨认和及时处理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适应和驾驭残酷恶劣、危机四伏的战场环境和紧张复杂的作战过程;如果没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心理定力,就难以在危难时刻扭转战局。
指挥若定、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彰显的是高明领导者的良好心理素质。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转移,但毛泽东并不急于动身。当时,一发炮弹在前方爆炸,一块弹片落在毛泽东附近。他从容捡起弹片说:“这块弹片正好打一把菜刀。”
篮球赛场上,“大心脏”球员至关重要,是因为这类球员能在比赛陷入胶着和僵持的最后时刻,以极佳的心理素质排除干扰、绝杀对手。现代战争的不确定性、突然性、危险性、残酷性大大增加,对军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不能在最艰难的时候沉着冷静,在局面僵持的时候坚韧顽强,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颗“钢的心”。有,则柳暗花明,笑到最后;没有,就迈不过去,前功尽弃。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素质过硬是心理过硬的基础。朝鲜战场上,美军武器远比志愿军先进,但在强敌面前没有一名志愿军将士露怯。为何?一位志愿军战士说:“我们来朝鲜的人,打败小日本,打跑蒋介石,个个都是从枪林弹雨里过来的,都是个顶个的老兵。炮声,对我们来说就像鞭炮声。”
很少有人天生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更多时候,“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都是练出来的。
不历三分险,难练一身胆。研究表明,在经历至少3次高强度训练并确认掌握技能后,96%的士兵可以有效减少消极反应并树立起敢打必胜的信心。只有在信息迷茫的环境、孤军作战的情境、变化莫测的情况、突然而至的打击中经常练,才能砥砺出一颗沉着冷静、坚韧不拔的“钢的心”。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员六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