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某连队听到一件趣事:为妥善安排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员向官兵发出“三不看”倡议,即“读书、交谈、如厕不看手机”。同时,组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即“周评阅读一星、月读经典一书、季办沙龙一次”。起初,众人不以为然,热情不高。不久,有人慢慢改掉陋习,参与到读书活动中。现在,连队读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官兵笑言,指导员双管齐下的“神操作”,硬是把大家从手机中解脱了出来。
与其说是从手机中解脱,倒不如说是把官兵从碎片化阅读的困局中解脱出来。何为碎片化阅读?有学者指出,由于科技发展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喜好从手机、电脑等电子终端上接触海量信息,然后开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这便是碎片化阅读。
与传统阅读方式不同的是,碎片化阅读降低了阅读门槛,因其便捷性、时效性等优点,迎合了当今大众的文化需求。人们通过边边角角的零碎时间,轻触屏幕、轻点鼠标即可阅读信息、了解时事、与人沟通、休闲娱乐,充分享受着智能科技带来的愉悦感。但与此同时,这样的阅读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碎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有人为赚取“流量”,推出“标题党”“搏出位”的低劣作品,哗众取宠、混淆视听;人们习惯于通过搜索、点击来获取碎片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结构,容易形成惰性依赖,影响独立思考。
作为时代产物,碎片化阅读奔涌而来,无需回避。只有正视它,辩证地去观察和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回过头看,连队指导员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借鉴。“三不看”倡议和“三个一”活动,可谓用心良苦、对症下药。读书不看手机,让官兵免除信息干扰,静心阅读;与人交谈时不看手机,既用心倾听又体现尊重;如厕不看手机,则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开展读书活动,就是要引导官兵重拾传统阅读的好习惯,防止单一依赖碎片化阅读来获取知识。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书里警告人类,我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这种告诫值得深思。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层面一直重视互联网的监管,今年3月又出台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为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于个人而言,对碎片化阅读和手机、电脑的使用,更需保持清醒、适可而止。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合理使用手机,强大的自律是基本前提,因为越是轻松的、易沉迷的事,越考验人的自制力;其次,主动排除外界干扰很重要。比如,要学会统筹利用时间,适时的“电子静默”,不被碎片化信息干扰正常的工作学习;再次,懂得沟通技巧,处理好各类关系,减少无意义的网上聊天;最后,要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我们应努力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把不看手机节省下的时间用来阅读经典书籍,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层次。如此,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碎片化阅读的困扰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