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意识与行为的科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学术领域。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带给心理学的有时不仅仅是先进的实验条件和应用手段,而且是一种改变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的全新思维范式。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作战样式不断变化,心理学在战场上的作用亦有所改变和凸显,“心”科技正在成为一种服务军事斗争任务的“利器”,受到各国军队高层的普遍关注。
在具有显著智能化特征的未来战场上,3种“心”科技正在改变着军事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运用领域。
AI“读心”技术
传统的心理测评方法,主要依靠自我陈述和行为测试进行。由于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信效度并不高。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像验血、拍CT那样直接进行心理活动识别呢?随着人脸识别、情感分析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兴起,AI“读心”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AI“读心”,并不是真的去观测人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一个人外显的语言、表情、行为,来判断这个人内在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哲学家西塞罗说,“世间一切尽在脸上”。研究人员通过摄录设备和视线捕捉设备,记录测试对象的社交和个体行为,比如面部表情、视线方向、与他人眼神对视的频次与时长、语速、语调及停顿等,再通过视觉、音频等特定算法,分析其行为和心理特征,从而得出结论。
除了具备对细微动作的高速捕捉能力,AI“读心”同时具有对多维度信息的整合分析能力。如AI“读心”能在不同时间维度上,进行动态追踪分析。结合人的短期心理状态(疲劳、专注、亢奋、无聊、恐惧、愤怒等)、长期的精神健康状况,可为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狂躁等精神性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AI“读心”还能通过机械学习进行自我迭代。以情感分析为例,基于特定的情感计算算法,通过采集人的生理、姿态等特征,机器可在反复学习后逐渐建立这些信息与人类情感的算法连接,从而具备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类情感的功能。
目前,在辅助诊断精神性疾病方面,AI“读心”已有较多应用。在军事领域,这一技术除了能满足筛查合格兵员、军事人员选拔、战场心理危机干预等多场景运用需求外,还可用于战场士气实时感知。
如结合高效算法,开发出基于数字化可穿戴设备的士气感知系统。官兵在执行任务时穿戴一些传感器,其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和排汗情况等生理指标和面部表情信息,就会被实时监测并传输。指挥员可掌握前线作战官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判断其是否处于疲劳、寒冷、疾病、恐惧等不良状态。这些参数反馈给随军医生后,便于及时干预治疗,确保一线官兵的战斗力和生存率。
控脑技术
“控脑”,即根据大脑自身功能和生理活动的运行机理,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增强己方、攻击对手“脑战斗力”的对抗行动。
控脑技术已成为一种辅助作战手段。实验证实,无论是化学药物刺激还是脑部的电磁刺激,都会影响人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作战中,针对对方使用失能剂等认知神经类药物,可使对方人员精神活动(如知觉、情感、思维活动)异常和产生躯体功能障碍(如机体运动失调、瘫痪等),从而暂时丧失战斗能力。
利用逆转药物和预防药物,可保护和增强己方官兵战斗力。这类药物能改善人体内分泌环境,特别是能改善在各神经元间传递电信号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总量与活性。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神经增强药物,如治疗多动症和嗜睡症的药物利他林,对照实验证实,对于没有认知缺陷的人可改善记忆力、注意力和积极性;治疗嗜睡症的莫达非尼,具备双向调节作用,对于睡眠充足的人可增强执行力、记忆力、注意力,对于缺少睡眠的人可帮助消除睡眠不足症状。
利用电磁波进行脑干扰和信息认知损伤。脑干扰通过采集特定对象脑电波,分析其频率、波幅等特征后,发出特定电波,先耦合再引导,从而影响和改变特定对象的脑电波,控制其思想和行为。如利用电磁波等手段控制人的感官,产生听觉视觉偏差,从而迷惑、拖延、阻止或误导其行为。未来利用这种非肉体杀伤性电磁武器,引起大脑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影响信息传递关键部位——突触的连接和功能,以控制敌军官兵行为。同时,还会引起同流行感冒一样的症状,伴有恶心、头痛,甚至可使人处于昏迷状态。
利用经颅磁电刺激技术改善认知功能。这一磁电刺激技术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浅脑刺激。即外用接触性的电磁作用颅部,可使人感到平静或者感到有活力,类似于在深夜开会时喝上一杯咖啡、在演讲前冥想几分钟的状态,实现对大脑短时调节效果。另一种是深脑刺激。即在人大脑中插入电极,如同给大脑加装起搏器一样,能够显著改善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品质。实际上,这可以认为是对人脑部神经结构的重塑。
在军事领域,利用经颅磁电刺激技术,可提升指挥员决策能力,及飞行员等特定作战人员的注意力和认知思维水平。
随着我们对大脑功能理解的加深,这些技术的使用方式会更加丰富、便捷,作用领域也会更加宽广。
意念控制技术
意念控制技术,又被称为脑控技术。通过机器或内置芯片设备,精准感知大脑活动,对脑电波进行精密分析,并可理解部分思维活动,再根据解析出的“想法”做出外部响应。
意念控制技术最开始是出于对残疾人、老年人这类失能或行动不便人群的关怀考虑,利用意念控制机器的方式赋予他们行动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就开始了相关研究。最先利用猴子开展实验并取得成功,使意念成功控制了机械手臂。接着,瘫痪病人用意念控制光标实现在屏幕上移动。而在军事医学领域,这类技术为因作战行动造成肢体残疾的军人恢复正常功能带来了福音。
当前,意念控制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方面最新的“脑机交互”技术,可通过意念控制玩具、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等,还有基于意念控制的VR虚拟现实游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身边。除了医疗行业,意念控制技术在教育、交通、无人驾驶、救援、极限探索等应用场景,都将有大的发挥空间。
如在交通运输应用场景中,人们可对客车、货车司机、火车司机的脑电波进行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司机出现睡觉想法,就会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相当于在司机身边安置了一个永不疲劳的“监工”,辅助行驶安全。
在教育应用场景中,通过对学生脑电波的采集和分析,让老师实时监控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在上课期间“不走神”。
再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发生车祸,大多因遇到系统之前没有经历过的场景而导致计算错误造成的。引入该技术,则在可能发生事故的瞬间,用意念及时发出各种警示和模式切换指令,紧急接管汽车或设备操作等。
未来,意念控制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如执行作战任务和警戒任务的官兵,利用此技术可提高具体操作的精准度和注意力,减少纰漏;以意念远距离操控危险武器、远离极端恶劣环境,减少伤亡和不适等。
上图为脑部神经递质等生化物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