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科技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

志愿军大规模狙击的称手利器


■李 楠 王小蒙

战斗中的张桃芳和他使用过的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

修长的枪身,锃亮的枪刺,清晰可辨的木质纹路……显然,这是一支经过精心擦拭保养的狙击步枪。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的这支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饱经战火,它的主人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第72师第214团4连的特等射手张桃芳。在志愿军开展的冷枪冷炮狙击作战中,张桃芳用这支枪在狙击点位上战斗32天,用436发子弹击毙敌人214名,创下志愿军冷枪狙击杀敌的最高纪录。

那么,以张桃芳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们,是怎样用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创造出一个个狙击传奇的?这又是一枝什么样的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件功勋兵器——

特定作战环境中,步骑枪担当起狙击重任

1952年冬,上甘岭地区一系列大规模战斗结束后,双方均依托在该地区构筑的大量防御工事,形成对峙之势。

志愿军逐步构筑了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坑道防御工事,并与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种火器掩体相配合,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

敌我双方阵地最近相距不过百米,处于步枪的射程之内。因此,志愿军战士利用步枪上的机械瞄准具能较为精确地杀伤敌军。

在冷枪冷炮狙击作战中,志愿军领导机关提出“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激发战士们的战斗热情。

在这场战争之前,各国军队都将这种由少数狙击兵进行的猎杀行动作为一种补充战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展开的,却是一种群众性的、带有某种战略色彩的大规模狙杀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而且,这种争取战略主动权的狙杀行动,志愿军将其一直持续到整个战争结束。

志愿军开展的冷枪冷炮狙击作战,与两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使用高倍率瞄准镜和特制步枪为武器的狙击作战不同。志愿军建立的狙击小组和培养的狙击手使用的都是普通步枪,只不过在步枪的型号上采用了射击性能优异的苏制武器。

配发给张桃芳的便是一支苏制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它在世界上的通用名叫做M1944型莫辛-纳甘步骑枪,口径7.62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具为弧形标尺,弹头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500-600米。

这种步枪是在莫辛-纳甘1891/1930型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枪管由之前的730毫米缩短至520毫米,在枪管右侧加装了可折叠刺刀。到1945年二战结束,莫辛-纳甘系列步枪共生产1700万支,是苏军在二战中的主用步枪。与其他步枪相比,该枪射击准确性较好,故障率较低,随志愿军入朝后,深受官兵们喜爱。

因为枪身较短,这种短步枪很方便在狙击作战中快速转移射击阵地,为其创造骄人战绩提供了有利条件。遗憾的是,M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也有致命弱点——枪管比较短,弹着点散布面比较大,如果不经过刻苦训练,根本打不好。

和其他志愿军狙击手一样,初上前线的张桃芳训练很刻苦,日夜琢磨手中这支步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在实战中摸索创造出“三点交兵”游击射击战术。

他在阵地上构筑了5个狙击点位,相互以交通壕连接,部分狙击点位后方还挖有专门用于躲避敌方炮击的防炮洞。

上甘岭地区地形复杂,射击需要考虑敌人运动轨迹及当时的风速、地形等多个因素,张桃芳便将敌人难走的道路和敌人经常落脚的地方,统统测好距离,编上号码,作为固定的封锁点。

刻苦训练加上勤于琢磨,张桃芳不到两个星期就适应了狙击角色。22天里,他用247发子弹,打死71名敌人,给敌人以极大震慑。

在双方长期拉锯的阵地防御作战中,美军经常派出炮兵观察员对我阵地进行侦察,引导炮火对我方攻击,给志愿军造成较大杀伤。因此,敌人的炮兵观察员被确定为志愿军冷枪狙击的重点目标。张桃芳使用手中的这支步枪,曾在一天时间内连续狙杀敌3名炮兵观察员,使敌军的炮击效率大为下降。

冷枪冷炮狙击作战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损失惨重,美军一度把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伤心岭”。

如蝗枪弹中,志愿军的狙击战术大放异彩

志愿军战士的群众性狙击行动,让美军如芒刺在背。他们企图通过使用重机枪点射封锁阵地和小口径迫击炮覆盖的方式,来压制志愿军战士的狙击战术。

美军装备的M2型重机枪口径12.7毫米,长1653毫米,重38.2千克,采用弹链供弹。较重的枪管和大口径子弹使得弹道飞行轨迹较为平稳,在1800米以上的距离还具有相当威力。

为进一步发挥M2型重机枪的火力优势,美军还在机枪上加装低倍率的瞄准镜来提高射击精度。

张桃芳在与美军机枪手的较量中沉着冷静。他通过机枪弹着点初步判断敌方位置,在敌机枪手的几次射击中逐渐锁定目标,提前计算好狙击需要的各项数据,在机枪手再次探头射击时将其一举击毙。

美军装备的M2型60毫米迫击炮是一种可供单兵携带的轻型快速火力支援武器。它重量轻、弹道高,最大射程达1800米,每分钟最快可以发射18发迫击炮弹,该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广泛配属给美军的连级单位。

在上甘岭地区对峙作战中,美军利用该炮发射简单、射速快、弹道高抛的优势来压制我军的狙击手,给我军的狙击作战造成了一定威胁。

志愿军在长期坑道作战中逐渐摸索出对抗美军迫击炮攻击的经验,在阵地上大量构筑防炮洞,在交通壕内每人构筑2个宽0.8至1米、深1米多、顶厚2至3米的“猫耳洞”。

张桃芳在狙击阵地上的一块1米多高的大石头边,挖了一个防炮洞。当美军迫击炮炮击时,他躲在防炮洞里休息,随后寻找机会向美军的炮手和观察员开火,几次射击就使敌军再也不敢在暴露阵地上开炮。

从一名狙击手,到一群狙击手

张桃芳在志愿军开展的冷枪冷炮狙击作战中逐渐成长为一名神枪手。像其他出色的射手一样,他开始将战斗中积累的狙击作战经验传授给其他志愿军战士。

费金海是他培养的狙击手之一。很快,费金海也名列志愿军“杀敌百名狙击手”之中,开始培养新狙击手。正是这种高效的帮带,使志愿军的狙击手队伍不断壮大。

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张桃芳记特等功,张桃芳被誉为“志愿军特等神射手”。

1953年6月,张桃芳被选为代表,出席第二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1954年,张桃芳报名参加飞行员培训,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他所使用的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于1959年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筹备委员会抗美援朝分会交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2007年,一代英雄张桃芳逝世,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这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和他一起立下赫赫战功的莫辛-纳甘步枪,如今仍在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狙神”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新时代官兵继续奋勇向前。

(作者单位:军事博物馆宣传教育室)

版式设计:梁 晨

供图:李 楠 王小蒙

本版投稿邮箱:jfjbbqdg@163.com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