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想起长津湖的冬天


■黄祖鹏

前不久,我军新型边防巡逻被装配发。戍边官兵们说,这个冬天穿上这套设计先进、科技含量高、功能实用的被装,身上心里都更暖了……然而,70年前的那个冬天,因为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显得格外的寒冷与悲壮。

“最寒冷的冬天”,以此为书名的书籍,美国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写过,曾任韩国陆军参谋总长的白善烨写过,中国的作家也写过。没有一个冬天不寒冷,而1950年的冬天为什么被称为“最寒冷的冬天”?因为它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惨痛记忆。

位于朝鲜半岛狼林山脉东侧的长津湖,长年冰封积雪。1950年10月底,这里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最低气温甚至降到-40℃,加之湖区山峦叠嶂,山高林密,道路狭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美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曾对美军战史学家谈道:“长津湖地区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然而,一场长达20多天的战役在这里打响了。

同一个战场,同样的酷寒,不同的是双方的保障水平。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回忆:“上海这个地方部队的棉衣它薄啊,棉衣是一斤半,北方的棉衣是三斤半。”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大部分是从华东调来的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有的官兵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大部分官兵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服,充饥的是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和漫山遍野的冰雪。平均下来,每个班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官兵们只能互相搂抱着取暖。

再看看我们的对手。美军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袋,还有防寒帽、厚呢军装、毛衣、大衣、毛袜、皮靴等。连队还装备棉帐篷、火炉等。饮食上,后方供应饼干、罐头、饮料等,甚至还有火鸡、火腿、苹果派等“感恩节大餐”。即便如此,一位参战的美军中士仍这样回忆道:“想象一下怎样对付手中的卡宾枪吧,那钢家伙是冰,你赤手碰它就会被粘住,甩掉的唯一方法就是舍去一层皮。”

拿破仑说过,“军队靠胃打仗”。从这个意义上讲,胃里装着“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志愿军,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较量,胜负应该是没有悬念的。但是,结果出人意料,甚至不可思议。50多年后,年迈的美国老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甚至会痛哭流涕:“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太可怕了!”除了恐惧和敬畏,那场战争留给美军的还有疑惑和不甘:中国士兵为什么不怕死?中国军队为什么能打赢?

在他们看来,志愿军进攻时“很可能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特别是“撕心裂肺的军号声”,让他们胆战心惊。李奇微在他的《朝鲜战争回忆录》里描述:“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像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我军,每当这时,我军总是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其实,哪有什么“特殊药物”,又哪来什么“魔法”,志愿军赢得胜利,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股气,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和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有了这股气,志愿军官兵哪怕是冻成“原木”,也要坚定前“移”、战斗不止;即便穿着单薄的衣裳,也能在冰天雪地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冻成一个个永不后退的冰雕。也正是凭着这股气,我们不仅把抗美援朝战争打成了美国人眼中“最寒冷的冬天”,也在冰天雪地里凝结成了“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冬天是寒冷的,也最容易让人冷静。我们常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紧急入朝,准备仓促,我军长津湖之战的后勤保障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熟悉朝鲜高寒气候的一位专家曾发出这样的警告:“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虽然我们用精神和意志,战胜了极端天候、钢铁巨兽、猛烈炮火,但也出现了大量因冻饿而产生的非战斗减员,代价沉重。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我军后勤保障早已告别了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的窘境。但气为兵神,勇为兵本,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一条永远不会变。如果“最寒冷的冬天”再次不期而遇,我们能不能做到即便牺牲,也要化身成钉、坚守阵地;纵然倒下,也要化身成岭、守卫战场?这个问题,我们只有作出斩钉截铁的肯定回答,做到“钢”强“气”更盛,才能在未来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武警广东总队梅州支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