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几千年来,人们望月怀远,以月寄情,不知抒发了多少温情与诗意。
皓月当空,和亲友夜游赏月,在桂花香中煮茶分饼,共享团圆,实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秋天与明月最般配。秋和月,是一首流淌的诗。
月到中秋分外明。珠圆玉润的月亮,洒下万顷银辉,圆月也成了乡情的寄托。正如白居易诗中写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还有诗仙李白的《静夜思》,都早已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壁。
古往今来,月是众多诗人吟咏的经典意象。“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笔下的月,或抒发悲欣交集的心底波澜,或慨叹天地永恒、人生短促,句句辞约义丰,意蕴深远,让人过目难忘。
用月的圆缺况喻人间的聚散,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内容。像《红楼梦》里香菱学作诗,黛玉要她以月为题,香菱前两首极力摹写月亮的形态与光辉都未得到认可,第三首她写了“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才过关。可见诗文须有所寄托才能共情共鸣。
人月连“情”的心理自古有之,《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之句。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宛如一轮明月将情人所有的思念聚合,超越了时空阻隔而牵手于清辉之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等诗句中,“离人”与“明月”成为情感的共同体。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苏轼认为高雅之士都是爱月的,所以才说高人与月亮有期约。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特别喜爱吟颂明月的诗人,藉此抒发旷达的胸怀。他的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来如含英咀华,令人回味无穷。
文人们对着一轮明月,或畅胸襟,或遣愁思,或抒壮志,绵延抒发着内心的情思。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每每吟诵,眼前便仿佛流动着一幅生动的画面;王安石的“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描绘了月洒清辉、花移娇影的妙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与“关”的意象,在叙述一种历史沧桑感的同时,把我们带到了烽烟四起的古战场;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表达的则是一种悠闲恬淡的境界。
古乐府诗中就有“关山月”这个曲牌,历代诗人对其多有题咏。关内关外,千里共月,两地相思,让人有了心理上的依附。如“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代代边塞军人,头顶边关月,情系天下安。月,既慰藉了戍边将士的儿女情怀,也见证着军人的家国大义。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月,让我们有了深情的仰望与无限的诗思。“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轮明月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