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纪念日比较集中的月份。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纪念日;9月30日,烈士纪念日。
今年的9月,经历过抗战历史的老人又逝去了些。目前登记在册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3人。9月7日,最后一位全程亲历东京大审判者高文彬先生去世。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一段历史的亲历者,终有一天,在册幸存者数量会变成0。
当伤痛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迹成为一个个纪念馆、遗址和墓碑;当经历过抗战历史的人陆续离世,如何才能让那段历史不在我们的记忆中湮灭?靠纪念馆里静默的陈列品、墓碑上一个个姓名、纪录片里的影像和文字?靠每年纪念日的提醒?还是就做一个与历史无关的旁观者?
对于今天许多人来说,很难一下子定位抗战历史和自己的关系。毕竟时空变迁、国情大异、环境已变,比及遥远的过去,似乎关注当下才更实在。也有人认为,历史是国家的历史,与历史有关的应是历史学家,普通个人与那段历史关系不大。
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对于纪念九一八事变的鸣笛显得不知所谓和冷漠淡然;抗战纪念馆和遗址变成了一个个打卡景点;面对充满雷人剧情或早已异化为偶像剧的“抗日神剧”也已逐渐见怪不怪;把调侃几句抗战历史当作“有梗”“幽默”;个别人甚至对于每每抗战历史的重提充满烦躁,认为都是“包袱”,不必纠缠,又与我何干……
E.H.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讲道:“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一段抗战历史,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说,意义是巨大的。它告诉我们,凭借什么我们从昨天走到了今天,又如何在把握现在中走向未来。
创深痛巨之后的觉醒在今天看来依旧刻骨铭心。“1937年的中国,不仅仅是国力弱、军力弱、装备弱、训练弱,国人精神弱、意志弱、心理弱、斗志也弱”,而“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一个国家,会因旁观者众多而衰亡;再厚重的历史,也会因旁观者的增多而逐渐凋零。梁启超在其《呵旁观者文》中讲道:“大抵家国之盛衰兴亡,恒以其家中国中旁观者之有无多少为差。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他也痛言,“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需要有历史自觉和记忆自觉,我们有责任了解和熟知那段历史,尊重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历史留下的教训,并致敬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坚忍地站在黑暗中”“执火炬的人”,那些“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给了我们一个宽阔、光明的今天的英雄们。
历史留给人们的警醒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也是关于现在和未来的。今天是我们回看历史,明天后代从历史中看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历史之中,是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与普通人相比,军人身上有天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无论是在数千公里外边境线上日夜戍守,还是在东海南海的海空域驾驶着战舰和战机巡视海天,人民解放军用忠诚、勇敢、善战、奉献践行使命,用责任和担当在祖国的历史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只因坚信,责无旁贷地参与历史、激情似火地创造历史,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