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英雄》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而且是影视剧和长篇小说同步推进的。因为之前充分的采访和案头工作为小说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创作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长篇小说《游击英雄》入选中国言实出版社的“中国抗战题材小说丛书”,和读者见面了。
《游击英雄》最早的故事核,是我的一个短篇小说《埋伏》,一万多字的篇幅,反映抗日战争中诸暨沦陷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抗战故事。一名叫武喜春的女游击队员救了受伤的国民党军营长李昌鹏,李昌鹏最后加入了浙东游击纵队,和诸暨人民在敌后战场上共同抗击日寇。武喜春是诸暨乡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甚至还很自私,她只是想太太平平过她的小日子,但在乡亲们被杀戮,自己也差点遭受强暴的情况下终于奋起反抗。故事很简单,甚至都没有写到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戏,但这也是一个比较硬核的抗战故事。
我是浙江诸暨人。在我的阅读视野中,真实展现浙江地区抗战历史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写女游击队长的作品就更少。为此,我进行了细致的采访。
我始终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在写每一部剧本或是小说作品前,我会先找来大量的相关资料阅读,然后开始实地走访,感受当时主人公生活和战斗的环境。创作《游击英雄》时,我先去了金萧支队的成立地——诸暨璜山镇黄家店村。时值严寒季节,又恰逢刚下过大雪,同行的朋友说看一下就行了,但我坚持要去山上走一走。山路虽然崎岖难行,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创作素材。
黄家店村在大山的边缘,易守难攻,方便发展抗日斗争,所以金萧支队当年就看中并选择了这里作为成立地点。村里人见有外乡人来很是客气,一聊起金萧支队,村民还给我们介绍认识了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黄友桂老人,他是金萧支队成立的见证人。在采访中,黄友桂给我们讲到了当年村子里的女英雄张香莲。张香莲是个寡妇,艰难地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但是对游击队员们如亲人一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队员吃,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香莲妈妈”。金萧支队成立后,她的家也成为了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站,也因此被日寇抓去审问了3次。面对敌人的淫威,每一次她都是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最后敌人也无奈地把她放了回来。还有一次,日军和伪军在扫荡时,游击队员们奋勇抵抗,16岁的游击队战士骆建忠负伤,张香莲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救下,随后藏在卧躺的水牛旁边,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在接受采访时,黄友桂老人还声音洪亮地唱起了:“枪支尖,枪支长,枪支挥舞发阳光。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帮。军民团结,军民团结,牢牢团结起来把鬼子都赶光……”老人说,这首歌当年在他们这里是十分流行的。
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实地采访来的素材后来都写入了长篇小说《游击英雄》中。真实的历史故事具有更加生动和感人的力量,也因此,在我后面创作的《老虎队》《双枪》等作品中,我也用大量的时间去采访那些经历过战争的当事人,去实地走访当年的战斗地。虽然,现如今大部分地方已经没有了当年战争的痕迹,但是如在黄家店村采访时一样,也会有意外的惊喜,激发起我创作的灵感。而且,就算是这一素材在当下写的作品中用不上,但在以后要写的作品中说不定就能用上。
写完《游击英雄》时,天气还很是炎热,我的心情也如夏日的温度一般热烈。诚如《壮士出川》《可爱的中国》剧中男主人公扮演者林江国在《游击英雄》一书的推荐语中写到的:“这本书反映的是在14年抗战中最普通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我们不是在歌颂战争,而是在告诉世人,不管有多艰难,这个民族的魂都不会丢失。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不忘历史,警钟长鸣!”林江国在这部剧中也出演了男主人公李昌鹏。因为出演过众多军人形象,本身也具有一种硬汉的气质,所以他在这部剧中的表演很出色。无论是小说、剧本创作者、导演、演员还是这本书的出版者,大家都怀揣着对英雄、对历史的虔诚和敬畏。我想,这种对民族之魂和崇高精神的虔敬恰恰是作品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