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密的齿轮,流转着时光。今天,《军营观察》迎来第800期的出版。
有人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回首来路、眺望未来。
2016年元旦前夕,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在“@军报记者”平台敲击键盘,发出一条微博向全军官兵祝贺新年。
那次视察之后不到一周,《解放军报》全新改版,从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启程,沿着新时代的航道开始了新的出发。
2017年1月3日,《军营观察》应运而生。成长与梦想,是《军营观察》的两个关键词。
我们在记录成长中,一步步成长。我们在触摸梦想中,一点点积攒梦想的力量。我们在见证历史中,一天天行进在正在发生的历史中。
44个月,800期。这里,有我们的成长。
在一期一期的数字累加中,中国军人的选择、奋斗、价值、尊严,中国军队的转型、重塑、变化、发展,以特稿的形式固化在《军营观察》的每一个文本中。
这些文本装订起来,就是新时代强军故事里不可分割的时光页码和梦想章节。
44个月,800期。这里,有我们的梦想。
诞生之初,我们在“致读者”中说:“请与我们同行。在这里,您将看到中国军队的时代变化,看到中国军人所付出的努力……”
两年前,我们再一次发自内心地说:“与广大读者同行、与全军官兵同行、与新时代同行,是幸福也是担当!”
今天,我们再一次向您发出邀请,请与我们同行,见证我们不变的初心和梦想。
《军营观察》是一双时刻保持清醒的眼睛。我们用新时代军人的世界观来观世界,用不同的视角和文字来记录历史之重,记录这支军队阔步新征程的新足迹。
我们把每一个版面,都当成透视和展示改革强军的一扇窗口。我们始终深情注视、敏锐发现、用心看见。
看见,需要用眼睛更需要用心——用眼睛看是为了观察事实,用心看则是为了发现价值。
我们希望,我们的目光是锐利的,有如“朱日和之问”中弥漫的战火硝烟;我们希望,我们的目光是清澈的,有如“凌晨两点的中尉”带来的清风拂面;我们希望,我们的目光是温情的,有如“在那遥远的地方”生发出的奋进力量……
用“放大镜”观大势察大事,我们带你领略领袖沙场点兵,带你聆听火神山的脚步;用“显微镜”观察部队细小的变化、潜在的发展;用“望远镜”跟踪解读前沿动向,既看到一支军队宏大的气象,更科学预判未来的发展走向。
《军营观察》是一个每天上演精彩的舞台,我们把舞台提供给改革强军历史剧中的主角,把历史的追光灯,打到普通官兵身上。
同一片星空下,不同的军营中,身着不同颜色迷彩的一张张面孔一一登台。有新锐力量,有斜杠人生,有传奇故事,我们用一个个非典型人物,还原军旅人生的千姿百态,把一个个丰富的表情,当成时代面孔的一块块拼图,汇聚在一起,共同呈现中国军人的样子。
时光,是历史的底片;时间,也是最好的显影剂。
这800期,我们始终观察并记录着,不断集聚着热量,持续传递着能量。
《军营观察》是一个集聚和发散动力的能量场。从记者亲历“军人依法优先”,到跟踪解读“一卡通”,追踪军人福利落实情况,我们不仅为普通官兵的所需所急进行呼吁,也为部队发展的挑战机遇而呐喊。
这800期,我们在记录改革强军进程的同时,也成为这个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立于发展变革之潮头,我们希望用最敏锐的“触角”感知春雷隐隐、捕捉新生事物。从追问并思考基地化训练的“这些年、这些变”,到审视“网生代”语境下凝聚兵心兵力的时代命题,并试图解剖部队转型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直以来,我们努力观察、发现、寻找,用军营中正在发生的火热故事,构建军事深度报道的独特文本,显影一个时代的真实轮廓。一篇篇特稿,构成军队改革发展的时代剖面,直观呈现出时代的演进史、强军的时代表。
从创办伊始,《军营观察》就在时代的滑轨上,与时间并跑。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某种意义上,军营中的每一个你我,都是“34号军事观察员”。
(执笔:高立英)
题图摄影:杨 军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