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抗美援朝战场,“孤胆英雄”刘玉堤驾米格-15一次击落敌机4架
●默默守护战鹰40年,优秀机务工作者刘飞保维护空军多代战机
●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一级飞行员陈浏驾歼-20,飞越天安门上空

当我飞向你

——三代空军赤子守护祖国蓝天


■本报特约记者 张 雷 谢 鹥 姚春明 记者 李建文

战斗英雄刘玉堤
空军飞行员陈浏。李韶鹏摄
机务工作者刘飞保(左)

北京昌平大汤山下,一架银色涂装的03号米格-15战机,静静地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内。

机身上,9颗红色的五角星依然熠熠生辉。它曾经叱咤风云的那片天空,早已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

“驾驶这架战机的飞行员,是空军著名战斗英雄、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娓娓道来的讲解,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学生和游客驻足倾耳聆听。他们不时在战机前合影留念。

战机机翼下,站立着一位高大的空军中校和他4岁的女儿。

“爸爸,飞机上这9颗红五星是什么意思……”

“代表你太姥爷一共击落击伤9架敌人的飞机!”

一脸稚气的小军娃,崇敬地仰望着这架太姥爷曾驾驶过的英雄战机。

小女孩踮起脚,小小的后脑勺正好与中校的制式腰带平齐。金属腰扣上,一颗银色的五角星隐没在一片蔚蓝之中。

中校家中,珍藏着一张自己儿时与姥爷的合影。

照片上,身着飞行服的刘玉堤抱着一个年幼的男孩,目光中满是慈爱。

如今这个男孩长大了,也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只不过他开的早已不是米格战机,而是最先进的歼-20。

金秋9月,千里之外,吉林长春,空军航空大学新学员集聚一堂。“姥爷一直鼓励我,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要努力争当英雄,在和平时期把我们国家最好的飞机都飞遍。”空军一级飞行员陈浏和新飞行学员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战机无言,航迹有声,诉说着这一家三代守护祖国天空安宁的故事……

看上去越“轻”的时候,往往背后的故事越“重”

北京左安门内,龙潭湖畔,有一处简朴的居所。

狭小的客厅内,一个军绿色的布沙发,静静地等候着它的主人。

沙发很有些年头了,腿也有些歪。50多年来,许多空战英雄和军中名将,都曾是这个沙发上的客人。有时,客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木凳。

在空军退休干部刘飞保的记忆中,父亲刘玉堤生前常坐在这个沙发上,为儿孙们讲述战斗故事。

最经典的一场战斗,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空——

1951年11月23日,刘玉堤驾驶03号战机起飞迎敌。看到敌机轰炸完朝鲜村庄后向海上逃窜,他一咬牙,带着僚机从高空一头扎下去,追到海上。

耳朵被压得穿了孔,刘玉堤全然不顾。他连续开炮,击落2架敌机。

“我飞得比你高一点,你掉不到海里,我也掉不下去。非要把你打下来不可!”从来没在海上训练过的刘玉堤,凭的就是这样一腔热血和勇气。

掉转机头返回,刘玉堤又发现8架敌机,他紧紧咬住最后一架。狡猾的敌机一个俯冲,钻进山沟,想凭借技术优势甩掉他。

“让我盯上你,就别想跑掉!你能钻山沟,我也能钻山沟!”刘玉堤追进山沟,一举将它击落,随即迅速将飞机贴着山尖,90度拉起。

“当时看到敌机一点不紧张,甚至有点高兴,有一种复仇的心态。”晚年的刘玉堤回忆起那次空战的情景,仍激动不已。

返航途中,刘玉堤又碰到敌机群。他勇闯敌阵,迅速瞄准,果断开炮。一架敌机顿时凌空爆炸。

一次战斗,击落4架敌机!28岁的刘玉堤创下志愿军空军一次空战个人战绩最高纪录。

让刘飞保意外的是,父亲竟对这场战斗的战果并不太满意:“当时还有三分之一的炮弹,为什么没有对着敌机群开炮横扫一下?很有可能再打下一两架来!”

如今,每当走进航空博物馆,走近那架功勋战机时,刘飞保都会整理仪容、放慢脚步。

每一个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有千辛万苦的磨砺。看上去越“轻”的时候,往往背后的故事越“重”。

敌我力量悬殊,物质条件极端艰苦,在这种困境下,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为什么能创造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刘飞保明白,父亲和战友们当年这种英勇和霸气,绝非凭空而来。

15岁从军,参加过百团大战,刘玉堤曾眼睁睁看着战友们在敌军空袭中纷纷倒下。他发誓“要驾驶自己的飞机,向敌人讨还血债”。

很快,具有高小文化的刘玉堤被选送到延安学飞行。不久后,学校解散了。“父亲那时候就一边干木匠活儿,一边学俄文和代数,一心想着还要学飞行。”谈起父亲曲折传奇的飞行之路,刘飞保至今崇敬不已。

1946年,东北老航校成立。刘玉堤立即启程,只身闯过封锁区。一路上,他的鞋磨穿了,钱用光了,还患了重病,活像个叫花子。

走到吉林白城时,当地部队的一名领导执意劝刘玉堤留下任职。可他说啥都不干:“从延安一路走过来,不就为了当飞行员嘛,绝不能半途而废!”

英雄的壮举,有时就在寻常的一念之间。但就是这“一念”,使他区别于普通人。这瞬间选择背后,其实是无数个被忽视的日日夜夜累积而来的信仰。

信仰,催生出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刘玉堤历时半年,徒步千余公里,找到航校,最终驾机升空。

抗美援朝期间,刘玉堤共击落击伤敌机8架,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国土防空作战中,已是高级指挥员的刘玉堤又亲自上阵,击伤敌机一架。

每一个勇敢的梦,都会飞翔

“飞保,是飞起来保卫祖国的意思,也寓意我父亲是飞行员,我母亲是保伞员。”一个直白的名字,寄托了刘玉堤和妻子对他们第一个孩子的无限期望。

刘飞保出生那年,是1952年。当时,刘玉堤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从小,刘飞保的梦想,就是成为父亲那样的飞行员。1969年冬天,他高中毕业入伍。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他对军营里的一切都很熟悉。

后来,刘飞保分配到航空兵某师无线电分队。战机电台拆下来以后,就会送到工作间维修,“工作间里,风吹不着,雨打不着,还是比较安逸的”。

当刘飞保有些“庆幸”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后,刘玉堤一个电话打到了师长办公室。

没几天,刘飞保就从无线电分队被调到机械分队。

“你从学校出来,没有经过苦累的锻炼,必须要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是刘玉堤给儿子的唯一解释。

机械师,是空军机务人员中最辛苦的岗位之一。刘飞保走进四面透风的机棚,把飞机的轮胎拆下来。外面飘着雪花,他打来一盆汽油,拿个毛刷清洗轴承,两只手被冻得又红又肿。

经过一年艰苦锻炼,刘飞保迎来了飞行员选拔的日子。遗憾的是,他的身体测试没有过关,当飞行员的梦想成了泡影。

从没有给孩子写过信的刘玉堤,破例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你当机械师一定要好好干。你的责任很重大,一手托着国家的财产,一手托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刘飞保谨记父亲的教诲,对待工作格外认真负责。因为成功排除重大飞机故障隐患,他多次立功。

“我检查得细致一些,部队损失就更少一些。”此后40年里, 刘飞保一直默默从事机务工作,从一线机械员干到主管机务的总工程师、副部长。

刘飞保维护过的第一种机型,就是父亲驾驶过的米格-15。退休后,他还组织了“新型环保航空彩色拉烟剂”的研制改进工作,使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表演的彩色拉烟更加震撼壮美。

刘玉堤的家人中有8位投身空军,从事与飞行有关的工作。陈浏的爷爷是与刘玉堤同期的空军飞行员,也曾多次参战。

“80后”陈浏是两家人中最年轻的军官。现在,他已经成长为空军新生代飞行员的中坚力量。

在陈浏招飞入伍之初,就听学长们讲过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如果战机炮弹告罄,而敌人对祖国和人民仍有威胁,你和你的座机就是最后一发炮弹!

听到这个故事,陈浏想到了自己的姥爷和爷爷。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知道”,但这完全不同于“体会到”。

当陈浏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才真正读懂,老一辈英雄所做的一切努力,有超乎物质的力量作为支撑,那种力量就是信仰。

由信仰产生的忠诚、担当和勇气,凝聚和传递着这支军队每名军人应具有的人格。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压倒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2015年2月16日,92岁高龄的刘玉堤在弥留之际,用极强的意志,忍着强烈的病痛,用颤巍巍的手写下最后的心愿:“大大发展轰炸机”。

这7个歪歪扭扭的字,留下了一名老飞行员最后的牵挂,也让世人感受到老英雄建设更强大国防的迫切心愿。

最近,刘飞保正在忙一件事:和中国航空博物馆商议,捐赠父亲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相关资料。

聊起新时代空军青年官兵,刘飞保频频点赞:“他们身上都有一股不怕困难、不服输的劲头,老一辈‘空中拼刺刀’的精神还在!”

1800个小时与半个世纪的对话

2003年,陈浏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一名飞行学员。两家人都很激动,因为“第三代空军人,接过了我们家第一代飞行员的交接棒”。

训练的艰苦让陈浏刻骨铭心。“体能训练是最痛苦的。除了5000米、10000米长跑,最累的就是300米、600米和900米计时跑,到最后全凭意志撑着。”

每当挪不动步子想偷懒时,陈浏就想起姥爷,总觉得有双慈爱而严厉的眼睛在他身后盯着,只好咬着牙往前跑。

陈浏刚刚学会骑儿童自行车那会,姥爷就把两个辅助轮直接拆掉。

“我一骑上去,刚开始感觉还挺好,但很快就摔倒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回头看姥爷和父母,哇的一声就哭了。他们却一转头,不看我了。”儿时学骑车的这个画面,陈浏记忆深刻,“那时起,姥爷就在培养我遇到困难自主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从飞行院校的教练机,到作战部队的多型歼击机,再到国产新型歼-20战机等,一路飞来,陈浏的航迹越来越远。无论飞多远,都有一双期望的眼睛关注着他。

1800个小时,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白驹过隙。

1800个飞行小时,对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而言,却是铆着劲、咬着牙、拼着命在空中日复一日换来的。

如今,陈浏的飞行时间已超过1800个小时,成长为空军一级飞行员。飞行中,他曾遇到液压系统故障等险情。但最后,他都凭着沉着心态和过硬技能,稳妥处置顺利返航。

战斗机飞行员一升空单飞出去,要靠自己处理各种情况,把战机飞回来。

“遇到问题没有人能帮助你,最多可能是指挥员会在无线电中协助你,但他也不知道空中的真实情况。”每每想起姥爷转过身去的那个背影,陈浏都颇有感慨。

为了心中的飞行梦想,几年前,陈浏从驻城市部队来到大漠深处。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让我感觉自己离真正的战场越来越近。”担任空军某基地某站副站长后,陈浏和战友们正加快探索武器装备试验评估的新方法,为部队战斗力提升加入一针“催化剂”。

他所在营区的主干道上,长满了高大的胡杨树。秋风扫过,胡杨渐变金黄,在湛蓝的晴空下越发显得挺拔。

陈浏记得,姥爷家近旁的龙潭湖畔,长着一排高大葱绿的松树,常年苍翠,风雪中也傲然挺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间拔高了树木,也馈赠了刘家三代人很多人生的礼物。

去年10月1日,歼-20受阅编队首次飞过天安门上空。陈浏,就是其中5名歼-20飞行员之一。

战机驶过天安门,不过短短10秒钟。陈浏发现自己浑身是汗,一股兴奋劲儿“攥紧了心脏”。

“守护祖国安宁天空,有我无敌!”部队执行任务前,陈浏和战友们的誓言响彻云霄。

大漠孤烟,曾经的西域古战场,如今已是现代空战的试验场。驾机升空,俯瞰茫茫戈壁,陈浏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代代中国军人“虎视何雄哉”的场景。

今天,当他历经千锤百炼,真正肩负起护航祖国蓝天的神圣使命时,更加感受到一种直面生死的真实心跳。

今年9月,陈浏回到母校,和新一批飞行学员一起回望初心,延续一个关于信念和梦想的接力。

讲台下,“00后”一张张青春的脸庞,那么年轻,那么蓬勃。陈浏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也看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些传奇的“战鹰”。

新学员们大集合时,军靴踏地的脚步声骤然响起。那是一种不可比拟的向心力、凝聚力,真实地触碰着他们的身体,也击打着每一名军人的内心。

这种排山倒海般的力量,让人深切感受到肩上的千钧重担。这种有着固定节奏的往复,本身就是一种约定。

没有谁不会为这种无法复制的牺牲与奉献而感动。陈浏相信,这里的每一位“后浪”,都甘愿集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前赴后继。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王牌飞行员!”陈浏眼中闪出一道光,“但我更希望,越来越多的飞行员,驾驶我们验证出的高性能装备,活用我们探索出的新战法,成就更多新时代中国空军的‘王牌’!”

这一切,都要仰仗时间的养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