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高的雪域高原阿里,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什布奇边防连,坐落在群山的峡谷里。它寂寞,一年有8个多月的封山期;它路险,要翻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达坂才能到达。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有幸走进阿里,来到什布奇。
从狮泉河到什布奇边防连有620多公里路,我们早上7点40出发,晚上9点多才到,在路上整整走了14个小时。一路上,山道坑洼不平,碎石遍布,许多路段都是在耸入云霄的山腰间,一边是刀切斧剁般的峭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乘坐的越野车晃晃悠悠,时而犹如一匹脱缰的烈马,时而又似汹涌波涛中的一叶扁舟,让人心惊胆寒。虽然时值金秋,凉意已浓,但在车里晃荡来晃荡去,我紧抓扶手的手心里全是汗,还几次被吓得头皮发麻。当时我开玩笑说:“长这么大,我现在才明白了‘全神贯注’这个词真正的含义!”曾被原兰州军区授予“高原模范汽车兵”荣誉称号的阿里军分区张良善副政委问什么意思?我解释说:“在什布奇这条路上开车,司机的表现都是‘全神贯注’。”的确,走这样的路,司机稍不留神或车子哪怕有一点很小的机械故障,就可能会跌下万丈深渊。已在这条路上跑了11年的驾驶员张茗告诉我:“这都不算啥,就怕山上滚石头。上次去曼扎,几块石头滚下来,砸在车上咔咔作响!”
车辆蜿蜒行驶在满是石块的路上,没有一个人说话,一边的高山和另一边的深沟让大家忘记了车上的颠簸。尽早赶到边防连,是所有人此刻共同的想法。晚上9点,才隐隐约约看到山坡上战士们用石头摆成的“什布奇边防连欢迎您”一排大字,疲惫不堪的我大大松了一口气。
连长吴晓新是新疆库尔勒市人,个子不高,黝黑的脸庞,办事风风火火,说话直言直语。任职不到一个月,但对连队情况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什布奇边防连官兵常年守卫着两座海拔5600米以上的雪山和40公里的边防线。连队组建45年来,先后有20多名官兵长眠在巡逻路上。面对艰辛,他们信念不变:绝不能把脚下的国土守丢了,守小了。如果用吃苦和牺牲能守卫好祖国的边防线,那他们甘愿付出,无怨无悔!
登上哨楼远眺,对面山梁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连队干部张九良告诉我,冬天来了,大雪就要封山!洒满阳光的连队小院里,22名即将离队的退伍老兵默默为军马准备了足够的草料,把羊圈狗舍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烤火煤堆得方方正正。还有那一排排晾在院子里的腊肉、干鱼、干鸭、粉条,无不体现着老兵对连队的留恋。
刘长峰,什布奇边防连老连长。2002年3月1日,因突发心脏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尽管他离开连队十多年了,但他的名字和精神却留给了官兵无尽的思念和温暖的力量。有一天晚饭后,刘连长对几个骨干说:“我有个想法,咱们是不是可以种些菜,栽些果树?” 望着荒凉的大山、遍地乱石,班长们发愁地说:“连长,我们干两年就复员了,种菜种果给谁吃呀?”刘连长说:“我们走了,哨位还在。地开出来,后来的战友可以种呀!”第二天,全连就开始挖石造地了。整整一个星期,刘连长开着推土机,和战士们平整出了10多亩菜地和果园。栽苹果树的时候,地里有两块大石头,刘连长让大家闪开,他自己用钢管撬。手心出汗一打滑,钢管正好弹在他的脑门上,他捂着头倒在地上,鲜血从指头缝里流了出来。战士们赶紧把连长背到卫生室,医生给他缝了3针。如今,蔬菜丰收了,苹果树也挂果了,刘连长却再也看不到这些了。每当我们想起老连长的时候,就给蔬菜和果树浇浇水、培培土……听到老兵动情的话,我眼里溢满了泪水。刘连长,你听到了吗?愿大家的小小心愿能传递给远去而从未离开的你!
我们的到来,让官兵们打心眼儿里高兴,连队像过新年一样热闹。战士们把平常舍不得吃的水果、花生纷纷“贡献”了出来。面对战士们的热情,让我们感动而又为难。大雪马上要封山了,我们吃了这些东西,兄弟们困在山里七八个月咋办?大家笑称:“虽然我们东西不多,但诚心诚意地想表达心意,实际上也是穷大方!”小伙子们哈哈一笑,尽显男儿的侠义与豪情!
从什布奇边防连回到机关后,每每想起在边防连的所见所闻,心中就升腾起对边防官兵的无限敬意,官兵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从那以后,我常常一遍遍地问自己:“我能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高原边防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