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阳光下的诗行


■安 琪

军旅诗人赵琼写过一首叫作《在烈士陵园》的诗,表达了军人的使命即为让人民生活于“一片衣食无忧的阳光下”,这誓言一般的诗句已成为诗集《走在春天的家门口》(大众文艺出版社)的亮点。赵琼写出了每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雄心里涌动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用牺牲保卫了这个国家的安全,保卫了百姓安于柴米油盐的日常人生。

赵琼诗集触动我心的总是那些与亲人、与故土有关的诗作。1986年,20岁的赵琼离开家乡参军入伍。在城市生活了30多年的他一直没有忘本。他的“本”,具体到夏县,无限到广阔乡村;他的“本”,具体到父亲、表弟、妹夫,无限到每一个从乡村来城里谋生的农民工。我们且来读读《2011年深冬,一个正在挖土的民工》。全诗第一句由此入手,“和1986年10月1日前的我一样/民工,在深冬的寒风中挥着锹”。这首诗有很多细节描写,“一镐下去/指甲盖儿一般的一个圆点”,时在深冬,土地僵硬,劳动强度大,劳动难度也大。这首诗中四次出现了“和1986年10月1日前的我一样”,这是命运的咏叹。如果没有这一天,诗人也会是深冬的寒风中挥锹的一员,他的“每一镐每一锹落地/都与一个孩子的书包/与一个老人用来延续生命的药品有关”。

读诗集时我在想,这是什么样敏感的灵魂、什么样柔慈的眼睛才能看到挖土的民工、街上行走着的卖笛子的人、骑着电动自行车送报的女工……2012年5月26日清晨,诗人站在北京的街头,看到送报的女工,想到“报纸上的文字与她无关/但报纸/却关乎/她一家人的每一分钟……”何谓悲悯?何谓共情?这就是。一个诗人,如果看不见劳动人民,看见了却不想为他们发声,那也只是一个为一己悲欢而悲欢的诗人。

身为军人,书写军营、书写热血也是赵琼诗作的重要母题,它们与赵琼的乡村诗写作构成双璧。乡村诗有农家子弟的质朴和淳厚,军旅诗则有军人的责任和刚强,同时也不乏温暖的战友情。本书有一首题为《军营与村庄》的诗作,正好是赵琼两种母题书写的自述,读透这首诗,就能读透一个军人对这两者关系的认知——

“军营与村庄都长着庄稼/唯一不同的是/军营里长着的是钢枪/村庄里长着的是高粱/钢枪下站着的是丈夫/高粱下站着的是新娘”。军营与村庄的关系就是一家人的关系,就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子弹”是赵琼军旅诗的核心意象,诗集中有好几首诗题都出现了子弹,《在进入枪膛之前的子弹》《子弹》《我与子弹》……赵琼曾在一首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祖国的一枚子弹,让人感动又惊心。战士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战士又是最热爱和平的。因此,在《一颗子弹的梦想》一诗中有“我宁愿一生沉默”的诗句。是的,和平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期盼。不挑起战争但也不惧战争,国家如是,军人如是,人民如是。

《走在春天的家门口》中有许多题材各异、写作手法各异的诗篇,有的让人微笑,有的让人沉思。从赵琼的简介中获悉,他曾出版过小说集,他的诗里自觉不自觉地用上的小说创作的种种笔法,已构成其诗作的一大特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