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坝的人从外面打工回来,一翻过红石梁,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家乡那片松林。那片松林,名叫桂家山林。
桂家山林有数百亩之大,里面长得密不透风的全是桶粗的松树。远远望去,青翠一片,如雾似烟。在阳光灿烂、有风的日子里,桂家山林如万顷碧绿的波涛,一波波温柔地起伏着,又一波波温柔地消失在一望无际的远方。那就是文人笔下如梦似幻的阵阵松涛。
长篇小说《红岩》里的彭松涛,他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彭咏梧。《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将彭咏梧取名为彭松涛,是不是受这阵阵松涛的启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罗广斌去过桂家山林。而山脚的桂家,就是彭咏梧外婆的家。当年,为写作《红岩》四处收集素材的罗广斌,追寻着英雄的足迹来到桂家时,听说屋后那片松林,就是昔日彭咏梧躲避国民党反动派追杀的藏身之地,他怎么会不去走一遭呢?
彭咏梧幼时,常来这里看望外婆。长大后,他又将外婆的家变成了地下工作者的秘密据点。彭咏梧挑选这里作为秘密据点,也是有道理的。这里只居住着桂姓一家人,人员可靠,保密性高;一遇险情,人往松林里一钻,特务们便只得望山兴叹了;再加上这里地处云、奉二县接壤处,距离云阳县城比较远,而距离长江又比较近,相对安全,传递信息也方便。有好几次,彭咏梧和同志们正在外婆家里密谈时,国民党特务忽然闻风而至。特务们从前门冲进去,他们却从后门溜进了桂家山林。待特务们垂头丧气地离开后,他们才从山里走出来。
在奉节县青莲乡起义之前,彭咏梧还带着江姐来这里看望过外婆。后来,江姐就是在这里听到彭咏梧牺牲的消息后,才含泪离开的。
据老婆婆们回忆,江姐暂住在桂家时,曾教她们扭秧歌,还向她们宣传过革命道理。说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一定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由于桂家山林以前保护过彭咏梧,因此深切怀念彭咏梧的董家坝人,对桂家山林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哪怕修建房屋急需木材,他们也舍不得砍掉里面的一棵树;哪怕烧火煮饭急需柴禾,他们也舍不得割掉里面的一株草。
董家坝人用一个个实际行动维护着桂家山林。父亲辞世后,也选择安葬在桂家山林。因而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去那里走一趟。即使隔得很远,大风掠过树梢之时,人们也能听到那悦耳的松涛声是一阵接着一阵。置身其中,纵然松林上方只有微风吹过,林下人感受到的却是浩大的阵阵交响乐声。30多年来,我每次去扫墓,那松涛声就会如约而至。
桂家山林里的松涛,原来是一年365天昼夜不停呀。同时,我还意识到,当年罗广斌来过桂家山林,肯定也亲身感受过这里的阵阵松涛。说不定他正是在这里受到启发,才决定在《红岩》这部小说里,将彭咏梧取名为彭松涛的呢。
桂家山林,令董家坝人感到无比自豪的还有两点,它上过电视和报纸。
15年前,当地政府拍过一部电视剧。影片拍摄的是彭咏梧领导的川东游击队,与垂死挣扎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电视剧一开篇,屏幕上徐徐展现的便是桂家山林的夜景。
董家坝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如今,桂家山林里的松树,又高又粗,又密又直。董家坝人封山育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为此,报社还特地派记者前来采访过。桂家山林上了报纸,董家坝人无不欢欣鼓舞。报纸分发到村里,大家争相传阅。时至今日,连那篇通讯刊登在哪家报纸上,什么题目,何年何月何日第几版,他们都记得一清二楚。
董家坝人精心呵护桂家山林,并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彭咏梧,如永远起伏的阵阵松涛,永远都是董家坝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