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春“晖”奉献科研路

——记国防科技大学转改文职教授徐晖


■葛林楠

徐晖教授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智能信息器件研究团队带头人,当前他正带领一群充满激情和潜力的年轻人,钻研世界前沿课题——忆阻器。这是完全不同于现有硅基芯片的一种新型智能信息器件。

2008年一次团队研讨会上,一篇论文引起了徐晖的兴趣。文章介绍忆阻器具有集成密度高、功耗低、速度快等优势,非常适合构建下一代新型存储器。他敏锐意识到,忆阻器潜力远远不止如此,就像当年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一样,忆阻器可能给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带来颠覆性变化,可能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抢占信息技术未来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机遇。

这也令徐晖教授的研究生们激动不已,对从未谋面的忆阻器心生向往,他们决心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忆阻器领域的研究极具战略意义,又充满疑惑和争议。当时,相关领域科学和技术问题体系尚未建立,参考文献寥寥无几。没有科研经费,没有项目支持,没有实验条件,起步从哪里开始?那几年,团队几乎没有在期刊上发表过相关论文,没有一项相关项目上马。

为了取得突破,徐晖推荐博士生李清江去国外留学,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当时学术界对忆阻器经典理论提出了质疑,忆阻器的研究陷入困境。

李清江学习中十分迷茫,询问徐晖:“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不是错了?”徐晖的回答十分坚定:“科学问题怎么能人云亦云,必须用实验证明对错。”教授的话给了李清江莫大的鼓励。通过反复摸索,李清江摸索出一套新的实验方法,解答了学术界的质疑。

2016年,军队有关机构征集颠覆性与原创性项目,徐晖和李清江提出了忆阻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建议,获得首批立项。

徐晖团队的目标是利用忆阻器构建“物理”的类脑芯片,实现卫星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但能否成功却不得而知。辛辛苦苦设计,大量经费投入,会不会换来一块无法工作的“石头”?他们必须用行动来证明。

2018年,正值芯片研制的关键时刻,军改各项政策相继落地。是否转改文职成为影响军队院校教员思想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

徐晖坦言:“我离退休只有5年,但是我们团队的年轻人怎么办?他们对是否转改拿不定主意,这样的精神状态对科研工作影响较大。所以我决定带头转改文职,带着年轻人踏踏实实干下去。”

在徐晖带领下,团队5名年轻教员主动加入“孔雀蓝”。团队思想稳定了,芯片研制也顺利推进,徐晖如释重负。

2019年,两款芯片相继交付生产。如今,徐晖团队正瞄准“视算一体”和“全光计算”等计算机架构中的前沿技术问题,提前布局开展研究工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