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蕴藏着创造历史的澎湃势能。
回望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斗争,许多场景已在岁月中定格,令人记忆犹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哪里有疫情,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四面援助、八方支持。从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到防控物资相关生产企业及时复工、全力保供;从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到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强化攻关;从基层群防群治构筑严密防线,到交通运输、电力保障、市场供应等行业职工履职尽责、携手共筑坚强后盾,再到社会各方纷纷捐款捐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主席对此作出深刻阐述: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饱含深情的话语,激荡着同心同德、向上向前的精神和力量,传递着勉力敬事、拓路踏歌的信心和勇气。
中华民族是有伟大团结精神的民族。万众一心、同甘共苦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质朴道理到“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的金玉良言,从“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的朴素智慧到“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的谆谆教诲,从“‘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统观念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一个民族,人口再多,如果拧不成一股绳,都无法称其为“强大”;一个国家,疆域再大,如果是一盘散沙,都难以被视为“大国”。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证明一个道理:团结才有力量。想当年,一位“老延安”在重返延安时,激动地问身边的人:“你们看延安的窑洞像什么?”没等他人回答,他便自己说:“像不像同心同德的‘同’字?”一个“同”字,道出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国民党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凝聚起来的人心,是最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正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赢来的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正源于千千万万人风雨同舟、同心同向的努力奋斗吗?一次次化危机、应变局,爬坡过坎,不也正是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的结果吗?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一致、同甘共苦既是我军性质、宗旨的体现,也是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毛泽东曾指出:“这个军队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在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之间;在外部——军民之间,军政之间,我友之间,都是团结一致的。”团结一心的官兵关系、纯洁和谐的兵兵关系、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能够催生“可与之赴深溪、可与之俱死”的精神,激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勇气,形成“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合力。由此可知,我军具有拖不垮、打不烂的强大凝聚力,敢打硬战、能打恶战的强大战斗力,绝非偶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胸怀大局,呼吸相通”“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最可爱的人”……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最具说服力的字眼。
团结出向心力,团结出凝聚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但要看到,随着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国家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实现强军、迈向一流是务期必成的目标,然而这个征途上依旧有很多“火焰山”等着我们去跨越,依旧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等着我们去攻克。列宁曾指出:“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只有亿万军民走到一起来,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我们才能赢得新时代的竞逐,让军事力量更过硬、更可靠。
历史随着时光飞逝已渐行渐远,但蕴含“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等内容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始终燃烧着不灭的火焰。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要一如既往地唱响《团结就是力量》的经典之歌,使广大官兵在承担使命任务中能够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日常交往中能够坦诚相见、倾心相助,让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成为攻坚克难、开启胜利之门的时代钥匙。
(作者单位:武警兵团总队第五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