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白发苍苍,年过80的赵文法老人体格依然健朗。站在“红四连”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营院中,他不停感叹:“修得真好啊,漂亮极了……”
2019年5月,“红四连”第19任指导员赵文法,回到自己的老部队。半个世纪过去,连队几经转隶,从当初的驻地山东一路南下,来到海滨。
老兵身旁围着的这些年轻官兵,都是“念过书的孩子”。他们开着新型步战车,个个勇猛。
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这让老兵倍感欣慰。
站在连史馆,赵文法看着那些过往曾经历的岁月,还有那些后来他未曾参与的历史,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在这个英雄连队的红色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一脉相承的力量。
20世纪60年代,全军展开轰轰烈烈的大比武,官兵们将全部的力量和热情投入到军事训练中。赵文法回忆道:“当时练习投弹,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地方,我们走在路上就能练。”
那时,官兵们洗澡都要去县城的公共澡堂。从营区通向县城,是十几公里的羊肠小道。赵文法和战友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空手榴弹,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边走边练习投弹。
地面上砸出一个个坑来,年轻的士兵们在身后留下一串串延续的印记。一次次挥臂,又一次次俯身拾起,在相互比拼中,他们兴致高昂地走完了那段长长的路途。
点点滴滴的训练内容,见缝插针地充溢在“红四连”官兵的生活中,积聚着蓄势待发的力量。关键时候,他们靠得住、顶得上。
和平时期,“红四连”每一代官兵都参加过抢险救灾任务。如今,下士曹俊鸿的家乡就是连队1998年抗洪的地方。
浊浪滔天,泥沙翻涌。连史馆墙上的照片中,那些奋战在大堤上的身影,让赵文法不禁回想起1963年的那个夏天。
凌晨2点,他们接到紧急通知,随即连夜步行50余里,赶到鲁西北地区的卫运河边。
“大家拿着铁锹铲土,连着三天三夜没休息。只要一停下来,人就能拄着铁锹睡着了。”赵文法和战友们不断加固大堤,肩并肩连成一排,成为大堤的一部分。
“这是四连的精神,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胜利的脚步!”说到这,老兵有些兴奋。历史上,“红四连”官兵不仅用手榴弹打过飞机,也曾在山东的高粱地里,抱着一捆捆燃烧的高粱秆往坦克上冲。
营区训练场上,看到那一排排威武的步战车,赵文法激动不已。
看着年轻士兵跃上战车,向着前方阵地奋勇冲锋,老兵好像回到了过去,也仿佛看到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