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天山北麓狂风呼啸,新疆军区某团一场实兵实弹演练考核打响。
“三发命中,全部覆盖”……临近傍晚,满脸灰尘的该团火力营上士侯倩龙揣着最新捷报,一溜烟地跑去向营里汇报。
“这轮考核多了几个‘没想到’!”该营营长闪晓言语中充满兴奋,“没想到用时缩短还能实现全覆盖,没想到年轻骨干都能胜任岗位,更没想到新战法研练队伍里多了这么多新面孔。”
“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不停地更换血液,注入新活力!”记者从该营教导员刘贤那里了解到,自野外驻训以来,他们在研究新训法、新战法等方面,注重新老搭配结对,让年轻骨干缩短适应期,快速成才。
谈及实弹演练把“新面孔”推到一线挑大梁,刘贤难忘此前一次不“光彩”的胜利。
调整改革后,该团就兵种协同训练情况进行一次对抗式检验。临战前,该营几个连指挥员临时调整战位配属,把计划安排在炮长、瞄准手等战位的7名新骨干换下,用一连连长卜斌的话说,“还是用老骨干更有把握!”
那场演练,虽然最终火力营以微弱优势取胜,但他们的做法受到团领导批评,而演练复盘更是给该营敲响了警钟:从战位骨干比例分析,兄弟营的结构更加合理;从战损率、摧毁率分析,火力营火力更强,但优势并不明显。
刘贤告诉记者,他们在演练结束后,认真向兄弟营请教骨干培养经验,从专业水平、岗位需求、特长能力等方面,划分骨干梯次、遴选骨干苗子、制订训练计划、优化岗位考核,逐步形成骨干队伍“培养、磨炼、传帮带、再培养”的闭环路径。
此次实弹射击演练,火力营面貌一新,在重要指挥战位加大了年轻骨干比例,让他们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历练摔打,得到团领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