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大堤上的红


■康智星  蔡啸天

9月2日,国家防总终止了长江流域长达63天的应急响应。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大堤上那抹鲜艳的红色依然在武警安徽总队官兵心头跳跃。

打木桩、填埋沙石、设置围堰、加固堤坝……从7月19日下午开始的堤坝塌方抢险夜战,照明灯让整个芜湖市晏家渡圩堤如同白昼。这里只是江淮大地抗洪抢险的一个缩影。

7月6日至8月13日,武警安徽总队先后出动官兵5000余人,在全省12个市22个区县共转移群众9837人,清理淤泥9480立方米,转移物资676.25吨,装填沙袋137万余袋,加固堤坝140余公里,封堵管涌157处。

时至深夜,跨区驰援芜湖的武警黄山支队执勤一中队列兵吴宇晨,已记不清自己搬运了多少袋沙石,只觉得每次把沙袋顶上肩,腰间就会传来一阵剧痛,这是几天来连续作业留下的后遗症。“再给我一个!”吴宇晨几乎是带着嘶吼向装填沙袋的战友喊着……

7月14日,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浊浪拍岸。已经在堤岸边进行加固作业5小时的郭辉,又使出一股寸劲儿把沙袋抓上手、顶上肩,晒黑的脸暴出条条青筋。

武警安庆支队机动中队排长王永鑫清楚地记得,一天中午部队正准备休整,郭辉一路狂奔到他面前,报告前方堤坝出现渗漏险情。

自从7月11日上堤作业,郭辉总是担心水位上涨过快,所以他往往是肩上扛一袋,手上还提着一袋,一路小跑奔向加固点时,还不忘鼓动身边战友!

一个列兵为什么这么拼?当年郭辉的家曾被洪水侵袭,所幸重要物资和家里牲畜都被好心人紧急抢救出来。而好心人正是身着橄榄绿的武警战士。虽然他们比郭辉大不了几岁,但在郭辉眼中却是高大神圣、力拔千钧的英雄。从那时起,郭辉就立下人生目标——参军入伍。

2019年9月,郭辉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今年7月,郭辉所在的机动中队作为拳头力量,第一批投入抢险救援任务。在岌岌可危的堤坝前,郭辉脑海中时常浮现出那时“武警哥哥”抢险救援的一举一动。他发誓自己也要把任务完成得一样好,不让老百姓受到洪水侵害。在任务一线,郭辉不仅运沙包比别人重、跑得比别人快,而且在大家都休息时,还主动请缨运送物料。

和郭辉一样,在安徽数十个险工险段的千里长堤上,官兵中超过一半是第一次参加抗洪抢险任务。洪水考验面前,他们一夜之间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成长,成为灾区百姓深陷危难时的希望与光芒。

在长江穿城而过的铜陵,有一处位于西联镇老观圩西埂的圩段,堪称灾情“警报器”。因其外形独特,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蛤蟆嘴”。在参与铜陵市抗洪抢险任务的武警合肥支队官兵中,没有人比朱伟更清楚“蛤蟆”张嘴的威力。

7月14日下午,朱伟随部队一上大坝就感觉后背发凉——整个江段的水位几乎与圩面平齐,一些较低地段甚至出现了漫堤险情。当晚,暴雨再度袭击铜陵,“蛤蟆嘴”背水坡出现管涌,面积超30平方米。这是“蛤蟆”张嘴前最凶险的信号。

中队长杨云雷迅速组织官兵抢筑“养水盆”,通过围堰把管涌口封住。

此时,水利专业出身的朱伟清楚,想要堵住管涌,必须下水作业。而作为铜陵人,朱伟更明白下水后将面临怎样的风险。但他更清楚的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蛤蟆”张嘴。

朱伟和几名党员骨干一起跳进水中,洪水直接没到下巴,甚至灌到嘴里。打桩、填滤料、固围堰,经过4小时连续奋战,官兵们累计装填2000余个沙袋,成功排除险情,堵住了“蛤蟆嘴”……

在八百里皖江东段,还有许多像郭辉、朱伟一样年轻的战士在与时间赛跑。在抗洪一线,次仁多吉和战友们先后转战三垄圩、同心圩等多处险工险段。任务紧急时,他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坚守不退。

次仁多吉说,他喜欢红色,那是太阳的颜色,也是小时候每家每户房顶上国旗的颜色。入伍后,他一直认为,对这抹红色的追寻,就是跑得比别人快、跳得比别人高、打得比别人准、干得比别人多。直到上了抗洪一线,看到战友们乘风破浪、逆流而上的背影,他突然明白,在人民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才是这抹红真正的意义,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