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赵一曼被捕。日本特务大野泰治担心她因伤势过重死去,决定立即开始审讯。当赵一曼从容地抬起头,与之四目相对时,大野泰治“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米”。杨靖宇牺牲后,遗体被日军解剖,敌人在他的胃里只发现了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亲手切开杨靖宇的胃进行解剖的岸谷隆一郎,后来毒死妻儿后自杀,他在遗书中说:“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的壮举曾令狂妄的日本侵略者肃然起敬,甚至不寒而栗,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伟大抗战精神,犹如一把利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强劈开了一条大道。作家魏巍在《漫忆黄土岭之战》一文中写道:“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回过头看14年的艰苦抗战,3500万人的巨大伤亡,不仅标注着时间与生命的刻度,更标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韧度,也深刻揭示出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剑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精神利剑倾注在许身报国的一腔热血中。“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年,清华大学救国会发出这样的《告全国民众书》。那时,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延安城下,时常有从各个方向跋涉而来的青年,他们背着行李,心中燃烧着希望,投身于抗日报国的时代洪流之中。仅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就多达4万余人。“日本固有新奇的武器,我当以热血应付;日本固有猛烈的枪炮,我当以头颅拼挡”。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誓死不屈的中华儿女展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一个连的官兵敢于同敌人战斗至最后一人,几位弱女子毫不犹豫地纵身投江,普通的学生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铮铮誓言,千千万万中国人挺起这样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怎会任人宰割?
精神利剑体现在战胜强敌的信念信心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长达14年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浇铸出民族精神的丰碑。他们是民族图谱上的精神坐标,是历史长河里的不灭灯塔,是走向未来的信念主脉。曾在中国远征军中任代理连长的胡自坤,在行军途中看到过一支由1000多名妇女组成的运粮队。“她们每人身上背着沉重的粮袋,有的胸前还兜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有的实在走不动了,就由其他姐妹拉着走……”当路过的军人问她们为什么要给部队送粮时,她们的领队昂起头来坚毅地说:“为了打鬼子!等打跑了鬼子,我的男人就回家了,孩子也有饭吃了!”这种就连普通民众都表现出来的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鼓舞着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抗争到底。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种坚不可摧的民族自信,赢得了抗战胜利,洗雪了百年国耻。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应铭记历史,正视历史,主动同任何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作斗争,以史为鉴,珍爱和平。走出苦难的国家不能丢掉历史,迈向复兴的人民不能遗忘英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更需要精神力量去创造未来。不论环境怎么改变,精神利剑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压倒一切艰难险阻的宝贵财富。铭记抗战历史,让精神利剑永不卷刃,我们就应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在新的征程上,以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