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以来,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云集影视屏幕,从不同维度、多个方面反映了这场战争,唤起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堪称蔚为壮观的艺术现象。
在中国百年影视史上,抗战题材作品不断问世,涌现出一批蕴含较高历史、人文价值的抗战作品。《赵一曼》《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影视作品,让观众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斗志昂扬、永不放弃的爱国主义精神。21世纪以来,《南京!南京!》《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黑狐》《生死线》等大量抗日影视作品,在多样化的影视剧中为观众提供了基于特定历史的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场景与故事,给予观众“精神大餐”。
从历史到作品,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讲述了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再现了那些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生命力从何而来?从《八路军》《冼星海》等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的用心良苦和艰辛努力。它们有的注重讲述传奇故事,有的深刻表现革命精神,有的努力挖掘英雄身上平凡人性的一面,有的创新视听表达以提升审美内涵……通过对抗战历史资源的挖掘与艺术加工,抗战题材作品可以增进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民族情感。在战争的背景下,凝结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更为个性、生动和多样,同样能够传达出时代表情和历史神韵,这也是抗战题材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缘由。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承载着独特的使命。从整体上讲,经典抗战影视作品最让人称道的,便是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这启示我们——抗战题材的创作,首先是存实,然后才是艺术的感染力,尊重历史才能让观众从作品中汲取精神养分。
影视作品虽然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在荧屏上大量出现,也有部分作品出现“偏差”。曾经,荧幕上也出现过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抗战“雷剧”。这些“雷剧”停留在编故事、造英雄的浅表层面。还有些作品以抗战片的外壳,刻意填充搞笑、奇幻等元素。这些变成了闹剧的抗战剧不仅不能唤起我们的民族情感,反而给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文化认知带来负面影响。
我国的抗战影视剧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制作水平上有非常显著提升。未来,抗战题材影视剧作品有着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涌现更多优秀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让人们在作品中更好地感悟历史,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