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3日,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无人机实验室时深刻指出,现在各类无人机系统大量出现,无人作战正在深刻改变战争面貌。那么,何为无人机系统?它是如何发展演进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请听空军航空大学教授樊琼剑的解读。
概念的提出
无人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无人、可飞、可控、可带载的飞行器”,能够遂行持久、枯燥、危险的各类型任务。
单独的无人机是不能执行作战任务的,它需要与地面控制站链接,两者组合构成无人机系统。一般情况下,1套无人机系统是由多架无人机(含载荷设备)、1套地面控制站和1套地面保障系统组成。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无人机平台由机体、飞机管理系统、动力装置、机电系统、链路机载数据终端、任务系统等组成。根据实施任务的不同,装载相对应的燃油量,搭载匹配的侦察设备或武器装备。平台由无人机飞行员在地面控制站实施监控和操纵。
——地面控制站由任务控制方舱、起降引导方舱、链路地面数据终端和情报处理系统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接收机载系统信息和视频,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显示,供地面控制站人员进行系统状态监测。简单地讲,就是无人机平台在天上飞,地面多个系统、多组人员协同配合,对无人机及其挂载进行控制和操作,完成既定作战任务。
——地面保障系统主要提供无人机及各地面子系统的维护保养,保证无人机系统处于完好状态。
在对不同类型无人机系统进行区分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无人机平台。无人机不同,决定作战运用范围不同。可以区分为侦察型、察打型、预警监视型等类型,多维度、全领域作战的无人机平台目前已见雏形。
与之不同,地面站大都建成为通用型平台。目前,拥有无人机装备的军事强国都在致力于发展通用型地面控制站,旨在实现“一站控多机”“一站控多型”,进而达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以及情报信息共享等目标。同时,可以大幅降低装备成本费用,缩短作战人员训练周期。
无人机名称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其功能变化和技术进步。首次出现无人机专用名称是在上世纪20年代,因飞行时发出“嗡嗡”噪声而得名“Drone”,其功能十分简单。到了60年代,无线电技术和导航通信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这时开始出现“RPV”(Remotely Piloted Vehicle),即“远程遥控设备”。该时期无人机主要用于执行陆军单兵近程低空短航时的侦察任务。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导航技术的大力发展,无人机又被称作“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即“无人飞行器”。该名称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近些年,名称又调整为“UAS”(Unmanned Aircraft System),即“无人机系统”。其功能更加强大、运用领域更加广泛。另外,有的国家还称其为“RPA”(Remotely Piloted Aircraft),即“远程遥控飞机”。该称呼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认为现阶段无人机系统还不具备高自主智能作战能力,人在无人机作战中起重要作用。根据人介入的程度,可将无人机智能控制等级定为直连、指令、监督、完全自主4个级别。
发展的方向
无人机系统优势在于无人,局限也在于无人。
从优势上来看,适合遂行4类性质任务:持久性任务、高风险任务、低成本任务和拓域性任务。从局限性上看,由于无人驾驶,其判断处置复杂情况、应对高动态对抗环境等方面弱于有人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系统任务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如信息支援类任务、信息对抗类任务、火力打击类任务、作战保障类任务等,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
无人机系统运用于作战领域,主要有三方面的发展趋势:
——平台两极化。一种是小型化、便携式。一般是起飞总重量大于2.3千克、小于25千克的无人机,制造成本较低,可大批量生产,主要用于集群平台。另一种是大型化、集成式。将多任务平台的大型战略无人机作为下一步发展方向,使其真正成为立体化战场的多面手、战斗力的倍增器。
——技术智能化。要使无人机系统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必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快速形成“作战行为认知与建模+机上信息智能处理+伦理知识体系建构”模式。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是无人机系统能不能打、能打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只有打的能力足够优越,无人机才能真正在更多领域替代有人机“冲锋陷阵”,成为战场的“主力军”。
——作战模式多元化。首先是实现远程作战。主要指的是续航时间在48小时以上的超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其动力能源问题将通过太阳能、燃料电池、氢发动机、核动力等技术来解决。其次是隐身作战。很多无人机本身具有一定隐身防护能力,即能大幅度降低雷达散射截面,让其他装备“看不见”“打不着”,由此获得突防攻击效果。第三是高超音速突防作战。有的无人机速度已经达到了6马赫,而超高速无人机甚至可达20马赫,足以改变战争形态和“游戏规则”,形成新的战略威胁。第四是协同作战。如有的国家在尝试“空中航母+蜂群无人机”和“猎人+猎狗(有人+无人)”的协同作战模式,用以提高单次任务的作战效能。未来,协同作战模式将成为无人作战平台战场运用的常规常态。第五是集群作战。集群作战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自然界典型生物群行为,如蚁群、蜂群、鸽群、鱼群等,以无人机群体活动迸发出强大的整体作战效益。
路径的思考
加强无人机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外军相关问题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其发展“路线图”更加清晰:
——加快无人机系统作战训练运用。目前,不少国家的军队已初步形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能够遂行侦察、打击等多任务类型的无人作战力量体系。但大多达不到其他武器装备运用的成熟状态:一方面,是装备本身技术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主要是缺少经验积累。有效发挥无人机系统作战效能,应充分认清其作为新质战斗力能发挥出的特殊作用,加快向作战体系融入,在军事行动和演训中加强运用,缩短与其他武器装备平台以及作战人员之间的磨合期。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使无人机系统真正成为未来战场上的“主力军”。
——加快构建无人机系统作战理论体系。不同的装备具有不同的作战规律和运用特点,无人机系统作为新质战斗力,影响和改变着作战的模式样式。研究无人机系统作战制胜机理,就是要针对不同作战任务,开展作战规律、运用原则、作战筹划、战术战法等研究。如无人机与地面装备及作战人员的空地协同作战、无人机与无人机或与有人机的空空协同作战、无人机海上搜救行动等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进而提炼构建完整的无人机系统作战理论体系,对无人机系统实战运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助力作战效能提升,夯实无人作战力量长远建设发展基础。
——加快建立规范化人才培养体系。无人作战不等于没有人,人才是无人作战力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无人机作为新型作战力量平台,智能化程度更高,需要操控人员具有良好的飞行状态感知和专业技术背景,是“知装备、懂操控、会监管、能指挥、善协同”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加强院校与部队、科研机构的协作,构建起以生长军官高等教育为主体、现役飞行员转改任职培训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长军官培养方面,可积极与飞行学员培养相结合,构建有人机和无人机飞行员一体化培养体系,建立各阶段飞行学员分流淘汰标准、无人机不同岗位人员选培标准,将有飞行经历的优质生源分流到该专业培养,完成无人机指挥与运用专业本科高等教育。在军官任职教育方面,可将部队因身体等原因不适合有人机的飞行员改飞无人机,制订相应任职培训计划,加强岗位能力培养,使其胜任无人机操控岗位。通过有效利用飞行学员、飞行员优质资源,建立相应课程训练体系,为新质战斗力建设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