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巴西军方启用了伊利亚-达马德拉潜艇基地。作为巴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海军基地,它将容纳该国正在建造的5艘潜艇,其中包括1艘核动力潜艇。
巴西核潜艇又要“重启”了?在2008年与法国签订军事合作和技术转让协议后,巴西的核潜艇建造计划一直备受瞩目。但直到今天,巴西的核潜艇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这段核潜艇“难产”经历,也从侧面说明“研发核潜艇,太难了!”
搞核潜艇,核反应堆上艇是第一关。潜艇内部空间狭小,搭载的各种作战系统很多,这就要求核反应堆既要输出尽可能大的功率,又要空间设计得紧凑。
核反应堆过了外形设计关,上艇后还要在各种极端环境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振动、碰撞、功率骤变、操作不当……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核反应堆发生故障甚至泄漏,给核潜艇航行带来隐患。
如果说核反应堆是核潜艇的“心脏”,那么耐压壳体就是核潜艇的“骨骼”和“皮肤”。与常规潜艇相比,核潜艇外形尺寸更大,下潜深度、潜航时间、航行速度也远超前者,这对钢材的强度、冶炼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难的是,核潜艇大多采用水滴型外形,建造壳体时需要将整块高强度钢板压成一圈,焊接起来,不留缝隙。
成功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并不意味着核潜艇就可以“上阵杀敌”。要想让它真正生成战斗力,还需要为其量身定制武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就成功建造出核潜艇,之后用了数年才研制出潜射导弹。
建造核潜艇到底有多难?客观现实最能说明问题。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建造核潜艇的能力。建造核潜艇,离不开国家强大的人力和财力支持,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是建造核潜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