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131”的冲锋


■杨秀武

2020年3月7日,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武装部部长董高接到上级命令,即将赴甘肃省酒泉军分区任副司令员。他回恩施市红土乡天落水村,看望百岁老人包桂芝。临行前给大家交代:“不要透露我调走的消息。”

“老人家好啊!”

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包桂芝,虽然101岁了,仍然耳聪目明,头脑清醒,牙齿还能吃炒苞谷籽。

“你快两个月没回来了呢……”

看着给自己买的新衣服,老人说:“我满一百岁时,给我买的衣服还没穿两回。又买啊?”

“您老这两个月身体还好吧?”董高边问边走进厨房打开冰箱,看是不是空的;走进堂屋拉开柜子,看粮食有多少;走进火堂房,看木架炕上挂有多少腊肉;走进猪栏,看猪长了没有,摸猪长肥没有,这是董高走到每一户的习惯。董高走到包桂芝和其他老年人家里,还有一个习惯,走进卧室,看灯亮不亮,揭开被子,看干不干净。

“都好哩。每次看到你来呀,我就想起,那一年解放军来我们这里,我们就有屋住了,有田种了,有衣穿了。解放军对我们穷苦人的那种好啊,几天几夜说不完。现在你们又来我们山旮旯里帮忙脱贫致富,我们过上好日子了。过去,没人来我们马弓坝,你看现在一天都有好多人来玩,一个烧苞谷要卖五块,我们享福了呢!”

时光闪回到两年多前,一场超常规部署、汇聚决战决胜磅礴力量的脱贫攻坚硬仗,真刀真枪地在恩施打响。

2018年2月12日清晨,恩施市人武部的迷彩越野车在崇山峻岭中飞驰,一路上董高的电话和车喇叭一样响个不停。

这是恩施市委常委、市人民武装部部长董高带着扶贫工作队,到恩施市最边远最贫穷的红土乡,赶赴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天落水村作战。

当数到498个弯道时,红土乡到了。董高看表,整整三个半小时。

恩施市人民武装部牵头攻坚的天落水村,坐落在祝家岩下,董家河畔挂坡上。

为了精准扶贫,董高先采取开“屋场会”的办法,直接面对面交流,弄清村民的难与盼。这样的会开了100多场,最长的一场从上午10点开到傍晚6点。

入村后的第8天,董高带着小分队查勘董家河,眼前出现这样一幕:河滩上,80多岁的覃正良、付红秀老人跪在河滩上,哭得天昏地暗,老人伤心的泪直接流到董高的心里。

董高知道,1984年,他们10岁的女儿过河溺水身亡,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两位老人都要在这里寄托哀思。董高还知道,村里有20多人先后被河水夺走生命。董高想,如果有一座桥,那么多乡亲就不会惨遭不幸,天落水村也许就不会这么穷……

在决策会议上,董高斩钉截铁:“军中无戏言!我们必须挂图作战,公开产业发展项目,以及承诺要办的实事,明确到组到户到人的责任,随时公布完成时间,在图上公示进度,亮出底线,让群众监督!”

一张用红点标出177户贫困户和用绿色标出产业发展位置的《天落水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挂到了指挥部。董高也有两张挂图,一张放到包里,一张挂在心上。

修建董家河大桥,从选址、测绘,到立项,争取项目,直到把190多万资金跑到位,董高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2018年8月14日,董家河大桥正式破土动工。这一天,对于天落水村857户人家2766人来说,是一个终于盼到铁树开花的日子。

然而,就在军民共筑连心桥,抢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浇筑桥墩的关键时刻,却被迫停工。董家河对岸是新塘乡,正在硬化乡村公路。公路硬化是从上游往下游施工的,离大桥施工地不到500米时。工作队的同志与硬化公路的包工头协商过几次,没有成功。水泥路已铺到离大桥施工只有十米远了,如果继续铺路,就截断了运石运料的唯一通道。此时正在红土乡主持召开扶贫工作调度会的董高接到电话,火速赶到现场。

“是谁阻止大桥施工的?” 董高大声问。

“你搞你们的,我搞我们的,谁阻止谁啊?”

对方把搅拌车继续朝大桥施工处开来,董高几步飞奔过去,身躯像一根石柱挡在搅拌车前。

“你是谁啊?耍什么威风?”

董高岿然不动。

“要么滚开,要么喊‘131’来!”施工方大怒。

“我就是‘131’!”

何为“131”?20世纪80年代末,恩施军分区开创了“1个专武干部带领3个民兵帮护1个特困户”的扶贫工程,简称“131”。2007年开始,军分区先后把董高派到驻恩施市的双河岭、曾家湾、吉心和巴东县长岭4个贫困村当“131”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干就是13年。

在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中,“131”已发展成为“1个人武部牵头3个地方单位组成脱贫工作队,定点攻坚1个贫困村”“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民兵组成脱贫小分队,重点攻坚1个贫困户”的全新“131”扶贫模式。

从此,“131”就成了董高的代号。

公路施工方的包工头语气突然软了。“真没想到您就是‘131’啊!经常看到您卷起裤脚在河里抬岩头、挑沙。实在有些对不住。”

2019年10月12日,董家河大桥竣工通车,天落水村村民自发组织了土家族最隆重的庆典仪式。

桥建好了,路修通了,水到户了。接下来,建茶叶加工厂成了最硬的一块骨头。

2018年春节刚过,董高就带着运管局、公路局、市场监管局的领导四处招商引资,招来的第一个茶商因为前期投入大而谢绝,第二个茶商因为运距远而放弃……到年底,5个茶商都望而止步。

这个结果像当头一棒,打得村民议论纷纷,连工作组的同志和乡村的领导也感到一阵剧痛,但这一棒,没有致命。

“茶厂一定要建好,绝不失言!”董高把这句话写在自己工作记录本的扉页上。

能不能把茶厂首先修成扶贫车间呢?先筑一个巢,再来引凤。董高去崔家坝镇找到了佐证。

回到指挥部,一个专题短会决定了两件事:前期的启动资金整合现有的产业发展资金建扶贫车间,不够部分由指挥长董高和乡党委书记张涛想办法解决;2020年必须保证村民的春茶进扶贫车间。

茶厂选址在一位村民的老宅上,工作队和村干部做了几次工作无效,董高又登门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同意了,但要18000元的补偿。董高二话没说,直接拿出工资卡。

茶厂建设顺利推进。2019年10月,山茶风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落户鄂西深山之中。

2020年4月初,山茶风茶厂如期建成投产,春茶销售实现1100多万元,天落水村户平均增收5000元。

天落水村的吊脚木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每一栋都凝聚着土家族村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危房改造的过程中,不少村民想推掉吊脚楼,重建砖瓦房。董高给村民做工作,有的赞同,有的犹豫,而且有的农户已经把吊脚楼拆掉。面对这个严峻现实,董高想,如果不把吊脚楼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自己就是历史的罪人!

要让村民真正认识到吊脚楼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董高充分利用马弓坝组的吊脚楼群申报国家古村落保护项目的机会,由专家们来讲吊脚楼建筑丰厚的文化内涵,专家讲完后,董高归纳成一句话:这叫和谐。

董高把维修自己家老吊脚楼的事当成一件大事,他要用行动给乡亲们带个好头。家里非常支持,在去天落水的头一天,岳父取了10万元现金给董高。

董高维修吊脚楼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天落水村的老老少少,乡亲们比自己建房还高兴。

族里有人问董高,你父母都走了,整老屋有这个必要吗?董高回答:必须要整,再不整就垮了,全村48户危房全部维修一新,我这个脱贫攻坚指挥长的危房不能影响董家河的形象。有人建议,把吊脚楼拆了修钢筋水泥房,董高不作任何解释,对包工的木匠说:“父母留给我的遗产,框架不变,原貌不变。干栏建筑吊脚楼是我们土家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整旧如旧,保护利用。所以要做的事情是,木扇加固,椽角檩条土瓦全部换新,老板壁不撤,杉木板装修,吊脚楼一层的猪圈,按新农村建设标准改造”。

“‘131’,您退休前,房子谁来住啊?”

“你问到我正准备去找你的事情了。茶厂是我邻居,你的工人来住啊,但有一条,是腊猪油下面条,有言(盐)在先,退休了要完璧归赵。”

2019年10月17日15时,《攻坚的力量——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揭晓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当天落水村村民看到董高上台接受创新奖时,他们不约而同地为董高欢呼鼓掌。

今年八一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董高因为扎根鄂西扶贫一线13年的感人事迹而名列其中。

站在新塘乡蒲塘村的雀儿台看天落水村,就是一张《天落水村脱贫攻坚作战图》。第二天,太阳刚露脸,村支书和民兵连长爬上雀儿台,欣赏解放军亲人一笔一笔绘就的崭新蓝图。

一条24.9公里硬化公路,像一条白色的土家头巾,把7个自然村组连成一体,抱团发展产业。

一所农民夜校,像一盏明灯,照亮全村人的心。

一个便民超市,像一个聚宝盒,装着村民的美好生活。

一个专业合作社,像一块磁石,把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吸引返乡。

一座桥面宽5.5米,铺面4.5米,可双向通车的董家河钢筋水泥桥,连通山外世界。

一个投资近600万元的山茶风茶叶加工厂,像一台巨大的印钞机,让村民银行卡上的数字越来越大。

一个自然古村落马弓坝组,古朴雅致的50多座吊脚楼与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对应着国家古村落保护项目,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条4千多米的输水管道,像一条黑色巨蟒,从大河沟村老高山的黑洞钻出来,越过鹰嘴岩绝壁,穿行被称为死亡36弯的沟壑爬到祝家岩,甘露一样的水,又从天落水村3000多个水龙头激情流出。

大家感叹着: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祖祖辈辈天天盼天上落水,今天终于天降甘露了。这个“天”,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一幅多么雄浑壮丽的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