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用总结为工作赋能蓄势


■何冠军

1940年10月,黄桥保卫战取得胜利。粟裕在《黄桥战役总结》中,对战绩没有过多讲述,反而详细列举了我军的12个缺点,不但指出通信联络差、射击指挥差、行军力差、供给工作差等一系列问题,还对指挥上的不足,如兵团首长不机动、几个纵队配合不好等缺陷提出了严肃批评。

粟裕人称“常胜将军”。在他所作的工作总结中,除了客观描述基本情况外,最突出的部分,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力找出己方的弱点和对方的优势。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不但有效预防了骄傲自满情绪,更奠定了客观理性的坚实基础,为以后的作战行动赋能蓄势,成为激发力量、克敌制胜的关键举措。

如果对历史上的总结来个“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凡是能够产生力量、促进事业发展的总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精准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孔子认为他最优秀的学生是颜回,理由是颜回“不贰过”。所谓“不贰过”,就是不在自己、别人和前人第一次摔跟头的地方摔第二个跟头。离开总结教训,很难避免重复犯错。认真对待总结,才能在比较中以人之失,知己之得;在借鉴中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反思中以己之悟,促己长进。

但现实中的一些总结,之所以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指导工作,成为无用的摆设,关键就在于回避潜在的矛盾、遮盖问题的萌芽,远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譬如,有的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坐在办公室里凭空臆想,不调查研究、不求事实真相,只求文章锦绣;有的把总结等同于自我表扬,尚在构想的计划变成了已经落实的工作,小成绩吹成了引人注目的“肥皂泡”,大缺陷被修饰美化到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把总结等同于流水账,堆砌数字材料,机械拼凑琐事,既没有概括归纳,更没有综合分析,洋洋洒洒,篇幅不小,却“虚胖”乏力……凡此种种,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于实际工作没有任何益处。

善于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也是我们党推动工作的制胜法宝。196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夫妇和程思远先生。毛泽东问程思远:“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说不知道。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战争年代,我们党用打一仗总结一次经验的方法搞懂革命规律,从不会打仗到会打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是用边干、边学、边总结的方法逐步搞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不会搞到会搞建设。今天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快速发展中不断取得新胜利,更需要我们勤于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总结。

总结的力量,在于为工作赋能蓄势。不仅一年的工作要总结,而且还应结合以往的经验总结;不仅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失误的教训;不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1935年1月底,遵义会议后红军遭遇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在扎西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出三条教训:一是敌情没有摸准,二是轻敌,三是分散了兵力。正是及时吸取了这一仗的教训,毛泽东才有了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留下了战争史上的“得意之作”。

用总结为工作赋能蓄势,还要善于梳理纷繁复杂的表象,去粗存精,把握本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彻底摆脱经验主义的窠臼。若安于做思想懒汉,习惯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感性经验永远无法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认识,总结的力量和效用必然大打折扣,无限降低到零甚至是负数的境地。

有位哲人说过:“经验是永不停歇的播种机。”敢于剖析自己,深入探寻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找到新问题、发现新经验,才能作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总结,才能指导做人、工作、干事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