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标上空,无人机起起落落飞了一整天,王英伟也盯了整整一天。
无人机围着目标转,王英伟围着无人机转,寸步不离。
数月过去,从南到北,哨位、卡点、营区、枢纽……武警河北省总队信息通信处参谋王英伟一直在燕赵大地“执飞”,用镜头对地图上一个个点位进行3D数据建模。
“抬头看飞机、低头盯屏幕,每天不断重复。”王英伟说,这不光是个“绣花活”,还是个体力活。为了获取更精准的数据,他曾在一处目标监区守了3天。
采集过程枯燥、繁复,但更让他“步履蹒跚”的是不解与争议——
“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就为采集这些地图数据,这样做有啥效益?”跟着王参谋一起奔波数月的通信兵齐凯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如今,王英伟已经拿到了3400个G的数据。
它们到底能做什么?
“兵马未动,数据先行。”这个解释,王英伟常常挂在嘴边。当前,部队正处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当有的官兵还没有掂清“信息力”这一字眼的分量时,武警河北省总队已经把目光盯在了前沿坐标上。
作为武警部队一名资深通信参谋,王英伟从一次次执勤处突实践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情况处置的突然性、事发地域的不确定性、现地态势的复杂性,总是给“战场”蒙上一层迷雾。有时,那层迷雾就是处置不力甚至失败的原因。
“饭得一口一口吃,楼要一层一层盖。没有适合自己体系的数据支撑,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听着王参谋“唠叨”,齐凯若有所思。
冷冰冰的数据代码背后,涌动着潜力价值。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未来任务中,精准指挥、科学决策、高效行动,才能“一气呵成”。
信息通信处处长陈凤军把数据的战场重要性说得更清楚:当数据足以把阻隔人类的大洋变成“河沟”时,单靠指挥员的直觉判断,不可能“决胜千里之外”。于是,武警河北省总队把提升部队履行使命任务效能的突破口,放在了数字化上。
基于海量数据支撑,这个总队有了汇聚多种信息的决策参考体系,建成了覆盖使命任务全域的影像地图。千军万马奔流在纵横交错的链路网络中,指挥员坐镇中军帐,便可通过电子屏幕,一览全总队细枝末梢。
借助源源不断汇集而来的数据,这个总队得以搭建集成了执勤系统、应急通信系统、方案辅助生成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基础设施。
对王英伟来说,3400个G的数据仍远远不够。
华北平原无名乡村小道上,汽车不停颠簸。王英伟一直在路上,因为他知道,对于未来战场来说,数据更新“保鲜”的意义更重大。
这一次,他们带上了更多数据采集装备,打算为下个季度部队“魔鬼周”极限训练提供更有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