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参与单位调研的干部感叹:其实调研报告也不尽然能反映基层最尖锐的问题、最迫切的声音,因为毕竟都是被“掐尖”过了的。深入了解才知,对调研报告进行“掐尖”并非个别单位做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在了解基层客观存在的矛盾问题、官兵最真实的声音之后总结的调研报告,是上级机关对基层精准把脉的方式之一,也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统筹安排工作的基础。遗憾的是,个别单位在调研报告中总会过滤一些相对犀利的问题或事例。这背后有调研参与者的诸多顾虑:暴露自己单位问题太多,必定给上级留下不好印象;说一些大家都有的问题就行了,不要过于暴露个性化问题,显得自己单位太突出;一些问题碰到根子上必定牵扯到上级机关,容易得罪人……
面对尖锐意见和问题,老一辈革命家怎么处理?1954年底,西北地区群众来信反映,在统购统销中存在食用油供应紧张,棉花、棉布购销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强迫命令、大吃大喝、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习仲勋认为:事关重大,应当专题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但是,看了秘书起草的报告,习仲勋皱起了眉头,问道:“群众不满食油供应紧张情况的实例为什么没有写上去?”原来,群众在信中提及两件事:一是有人认为“现在食油比旧社会还要紧张”,因而讲怪话“食油四两,想起老蒋”;二是提到有个农民赶着大车跑运输,车轱辘因没有润滑油发出“吱吱”的叫声,这个农民气得大骂:“我都没有油吃,你还叫唤啥哩!”说完,他就向车轱辘撒了一泡尿,发泄对食油供应政策的不满。秘书觉得这些例子尖锐又粗俗,不适合写进去。习仲勋说:这两个例子虽然有欠妥之处,但真实、生动地反映出我们地方政府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说服力,还是加上好。于是,秘书就把这两件事情加上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看了这份报告,非常重视,立即批示有关方面尽快解决。
然而,反观现在一些调研报告,有的只求完成任务、不能深刻反映问题;有的全是“骨架”、没有“血肉”,问题抽象概括多、具体描述少,数据列举多、典型实例少。这很容易让一些真实的情况和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被忽视,不仅影响领导机关在基层官兵心中的形象,还会影响战斗力建设。
调研,就是为了发现真问题、听到真心话。只有自觉抓住基层官兵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把基层的实情和诉求带上去,才能有力有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实际难题的硬招。俗话说,“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要经常下基层走一走,置身官兵当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如此,我们党调查研究的传家宝方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挥作用、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