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匠心逐梦

——记退役军人、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裴永斌


■乔振友  姜玉坤  田志国

30多年来,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裴永斌练就了一项绝活:靠着手指触摸钢铁,就能判断尺寸是否到位、光洁度是否达标,他因此被同行称为“金手指”,并收获了一项又一项荣誉,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不是我干得有多好,只是我坚守的时间比较长。”裴永斌说。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正是他作为一名老兵的本色所在。

1982年,18岁的裴永斌走进军营。因为喜爱身上的这身军装,到部队后,他特别喜欢照镜子。一次,连长看裴永斌对着镜子笑,就问他:“帅吧?”他说:“帅!”没想到,连长一脸严肃地说:“这不叫帅,等你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那才是真帅。”

连长一席话,让好胜心极强的裴永斌几乎一夜未眠:报效祖国要有真本领,当兵就要当尖兵。可怎样才能有真本领?如何才能当上尖兵?连长告诉他,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从那以后,裴永斌刻苦训练、发奋学习,很快成长为训练标兵。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向更高的“山峰”攀登时,“百万大裁军”启动。1985年,裴永斌不舍地离开了他热爱的军营。

退役后,裴永斌来到哈尔滨电机厂,成为一名车工。爷爷、父亲都曾是电机厂的工人,对这一行业,裴永斌并不陌生。到电机厂工作的第一天他就发誓:“在部队,我是一名合格的战士。当工人,我一定当一名最好的工人。”

抱着“做最好工人”的心态,他穿上工装,汇入上万名员工的洪流中。

1989年4月的一天,车间领导告诉裴永斌,厂里要选拔10名技术工人到德国进修学习数控机床,裴永斌立刻报名,并开始参加德语培训。一个德文字母都不会的裴永斌废寝忘食地学习,3个月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选拔。到了德国,裴永斌白天守在机床前向外国技工学习,晚上回到住所继续查找资料挑灯夜战。

这次德国之行让裴永斌成了厂里为数不多接触过数控机床的工人。亲眼看到了中德技术的差距,回国后,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技术研发上。1995年,厂里要给大型水轮机组加工关键部件弹性油箱。弹性油箱属于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承载着机组数千吨重量,其品质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当时,厂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裴永斌和他的师傅王守志两个人。

这项技术要求极高,不能有丝毫差池。“当过兵的人什么困难也吓不倒!”裴永斌主动上阵。

弹性油箱的生产难度很高,在加工油箱内部的时候,车刀刀架会遮挡入口,加工过程中注入冷却液产生的烟雾,致使整个过程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

弹性油箱内外圈的每一处壁厚,都要控制在7毫米,并且槽的形态又窄又深,表面粗糙度也有要求。为了提高效率,减少质量风险,裴永斌凭借多年加工经验,靠手摸就能“自测”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经反复验证,其测量效果竟然和工具测量效果相同。裴永斌也成为全厂唯一靠双手就能完成自检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的工匠,因此有了“金手指”的称号。

尽管裴永斌已经功成名就,但他追求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公司给裴永斌配备了新的数控机床,但数据编程须由他自己完成,因为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弹性油箱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

年近50岁的裴永斌“也犯过难、也想过放弃”,但他又一次突破自己,走进车间,开始自行编制程序。他把多年练就的精准手感和经验一点点地转化成详尽的数据并输入机床。在经历了3个多月的艰苦攻关后,他成功用数控机床生产出第一台弹性油箱产品件,实现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跨越。

笔者问裴永斌:“30多年一直和这些冰冷的零部件打交道,有没有厌倦?”他回答:“看着自己加工出来的产品在世界各地发电,感觉很自豪,这证明中国加工业强大了,我乐此不疲!”

上图:裴永斌正在编制弹性油箱数控加工程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