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六盘山下,特色养殖富农家

——“记者老区行”系列报道·六盘山篇


■许 健 本报记者 司李龙 臧晨雨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六盘山脚下固原市原州区中河村,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座座红砖瓦房掩映其中……

走进该村益农养殖基地,村民杨发明正熟练地把成块的饲料打散放在食槽里。“我们喂牛的饲料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养出的牛肉质好,不愁销路,这几天一家广东的公司正和我们谈采购的事呢!”中河村村委会主任杨文文介绍,过去很多村民也养牛羊,由于缺乏资金形不成规模,没能给村民带来明显经济效益,自从固原军分区帮扶以来,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35年,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让六盘山名扬四海。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固原军分区领导说,六盘山地区是红军长征的会师地之一,长征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官兵的血脉,激励着广大官兵向贫困发起挑战,助力老区人民翻越贫困的“大山”。

产业路子对头,老乡脱贫不愁。2017年,经过军地共同论证,固原军分区决定扶持中河村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固原军分区干事蔚精卫介绍,军分区帮助中河村建起3座养牛大棚,为34户“双老户”和25户集体养牛户补助购牛资金,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养殖户年底根据收益分红。

“现在土地流转了,我养的4头牛托管到合作社,每年光分红就有2000多元!”算起收入账,村民杨志华言语中透着满足感,“以前是靠天吃饭,种的几亩地赶上雨水充足才能有个好收成。现在不一样了,我在养殖合作社负责喂牛、清理牛舍,每个月工资3500元,媳妇在村里的老年饭堂帮厨,每个月有1700元的工资。”

为保证“小河有水”,该军分区还以每户2000元的标准,扶持30户贫困群众发展猪、羊、鸡等个体特色养殖,确保户户有增收渠道。

走进移民新村回族村民苏保林家,青青的菜苗、金黄的小花让记者眼前一亮:院子一侧,开辟出一块地,种有辣椒、茄子等蔬菜,绿意盎然。“以前住在山坡上的窑洞里,遇上下雨天就出不去门。现在我们一家住着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祖祖辈辈都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苏保林开心地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在军分区的帮扶下,我养了1000多只肉鸡,3个多月就能出栏,卖一次能赚一万多。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亲人解放军。”

2019年8月,中河村益农养殖示范基地竣工投产。如今,养殖基地的肉牛达到百余头,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原来的每年5万元增长到2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8000余元增加到1万元,特色养殖已经成为中河村的支柱产业。

产业兴旺,小康路上有奔头

■张毓津

“产业路子对头,老乡脱贫不愁。”固原军分区挂钩帮扶中河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才能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发展好扶贫特色产业,还应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加产业附加值。产业兴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就有坚实支撑,小康路上就有奔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