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布哈,男,彝族,1985年7月出生,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他驻村帮扶四川省昭觉县梭梭拉打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带领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感恩,是人生行囊中最不能丢弃的行装。这是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的成长感悟,也是他帮扶梭梭拉打村3年来的精神支撑。
8月1日,中央媒体记者与布哈在梭梭拉打村见面,他带领记者们爬上村外的一处高地,一览扶贫成果。
雨后的梭梭拉打村十分静美。山坡上崭新的彝族民房一座挨着一座排列,太阳、牛角等特色建筑图案在晨雾中依稀可见。山脚下的文化广场上,一群孩童在快乐地追逐着,几个妇女坐在长椅上忙着针线活。广场旁边是武警四川总队援建的爱民幼儿园,2座平房和一栋2层小楼,高过楼顶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成为青翠大凉山中十分耀眼的一点红。
“梭梭拉打”彝语意为长满杉树的沟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交通闭塞和一些难以撼动的原始传统习俗,这个彝族村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度成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
2018年1月,布哈来到村里,担任驻村扶贫干部,那时村里到处是破旧的瓦板房,有的已摇摇欲坠。不少适龄儿童没有入学,三五成群地在田地里玩耍,弄得浑身泥巴。
布哈是从大凉山走出的幸运儿,家乡就在距梭梭拉打村不远的甘洛县。7岁那年,布哈的母亲患癌症去世,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家庭一贫如洗。善良淳朴的乡亲们把土豆背出大山,把卖土豆的钱给他当学费。当然,在他的求学生涯中,多数学费还是靠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解决的,包括后来布哈走进武警部队,也是在特招入伍政策下实现的。
“别的地方发展那么好,为什么梭梭拉打村没有改观?”带着疑问,布哈走村入户调研,552户1179人,一人不落。不知道在村里转了多少次,也忘记了在村口吃了多少次干粮……渐渐地,村民不再把布哈当成“外人”,他们接受了土地流转,也懂得了疾病预防……让布哈最欣慰的是村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幸福都是靠奋斗得来的”道理。
2018年底,梭梭拉打村通路修渠,356户人家住进新居,家家配发爱心药箱,以种植西红柿和养殖土鸡、土蜂等为主的“合作社+技术能手+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初见成效。2019年4月,该村又添“非遗+时尚+电商+扶贫”刺绣产业。同年9月,可容纳200多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爱民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如今,梭梭拉打村的贫困发生率已由2017年的34%实现归零,人均年收入达到6200余元。
记者问布哈,扶贫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是彝族同胞把自己当成了“吉莫吉喜”(家人),竭尽全力与自己并肩战斗,特别是年轻人,已不仅仅把人生目标定为“走出大山”,而是考虑“如何再回大山”。初中毕业的尔古阿衣立下目标,将来要做彝文老师或彝文作家,弘扬彝族文化;大学生尼惹拾甲从今年年初就回乡参加村办企业管理;常年外出打工的尼惹尔合也不打算再进城,而是留在村里当致富带头人……
雾霭散去,日出东方,在熠熠光辉的照耀下,梭梭拉打村愈加光彩动人。布哈说,他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上图:布哈帮村民采摘西红柿。
潘徐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