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太喜欢讲道理,太理性。他只有一句话,不懂女人。”
“大家都说小宝宝长得像他,不像我。我明明想要个我自己的复制版。”
……
几位军嫂温暖地吐槽着,故事讲得鲜活生动、幽默有趣。她们中甚至有人托我转告军人丈夫,下次休假回家,吵架绝不可以还嘴。
这是她们在最放松的聊天状态下对我说的话。
事实上,她们有的为爱远离家乡,有的辞掉很好的工作到丈夫驻地重新开始,有的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有的生孩子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她们在采访中很少提及这些。
那是她们人生的一段经历,有过艰难抉择、费力应对,却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她们转身进入生活,从柴米油盐中锻炼出游刃有余的生活技巧,从处理家庭琐事中咂摸出与人相处的智慧,从每一次刚刚相聚又要面临分别中养成独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法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彼此的成长变化,爱人的理解,家人的支持,让她们蓄足底气。当一位刚生孩子的军嫂开心地讲述丈夫知道很多照顾宝宝的知识,会给宝宝换尿不湿、冲奶粉等时,我问她,是否介意丈夫只能在休假期间做这些事。她回答:“不,我在意的是他的变化,成为人父的成长。”孩子出生后,她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三个人每天轮流抱孩子,日子过得温馨有趣。
爱,从未随着岁月流逝而变淡。它也许不再常常挂在嘴边,却常常忍不住从柴米油盐中流淌出来。“不管婚前多么‘矫情’地追求浪漫,婚后必须让自己融入油盐酱醋中。”一位结婚已30多年的军嫂、兵妈妈说起生活“颇有经验”。可如果留心观察她的微信朋友圈,就能发现,她为爱人做的即使是一碗简单的汤面,上面也会配一个心形的煎蛋。她从未丢掉浪漫。
她们不喜欢被贴上标签。“选择了,面对就行,有困难,克服就行,在一起,享受就行。”“我们是彼此的习惯。”谈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风浪,很多军嫂理性淡然,拒绝用“艰辛”“隐忍”这样的词汇定义自己。
爱、为军人自豪、彼此理解、家人支持等,是她们选择成为军嫂的理由。在接下来的婚姻生活里,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当初选择的正确与无悔。日子久了,这其中的点点滴滴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坚守。
她们是军嫂,又不只是军嫂。有人可以写出触及心灵的文字,有人能画出暖心的漫画,有人是老师,有人从事律师工作,有人从事翻译工作,有人正准备开烘焙工作室……
那次采访律师军嫂时,她正忙着完成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生作业。采访中,我们几乎聊的更多是她的专业话题。还有一次,和几位刚生孩子的军嫂聊天,其间几次中断,伴随宝宝的哭闹声,妈妈们热情地分享宝宝招人疼爱的小视频。
不觉间,我感受到了她们身上的力量,那是在她们认真度过的每一天里悄然生长的力量。那是给予爱与被爱着的温暖情感,是不断从生活中试验总结的学习能力,是坦然接受未知的从容心态,是柔软的,也是坚强的。
所以,不必简单定义她们。时光流转间,她们攒足智慧和力量,或乘风破浪,或静静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