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北京卫戍区某团十五连活动室内,一场演讲比赛拉开帷幕。指导员休假,刚刚上任的连长陈阳平为了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提前一周就布置了这项工作。
说是演讲比赛,但陈阳平提倡“形式多样、勇于创新”,因而赛场上可谓课件、道具、配乐一应俱全,有人还精心制作了视频。看看舞台左边认真观看的班排长评委,又看看舞台右边认真熟悉演讲稿的候场选手,陈阳平对自己组织的这项活动颇为满意。可在环顾会场一周后,陈阳平发现少了一个人——文体活动积极分子、上等兵董浩南。
虽然这次比赛他没有报名参加,但也不至于不到场啊。这样想着,陈阳平一路小跑来到董浩南的宿舍,将他抓了个现行——这小子正和女朋友打电话呢。陈阳平气不打一处来,质问道:“别人都参加,你凭什么不参加?”一阵批评过后,董浩南赶紧把手机收起来,回到赛场端坐静听。
经过这件事,陈阳平多了一个心眼,他留心观察,发现董浩南这样的“溜号”行为并非个例:K歌大赛,班长周伟莫名“消失”;知识竞赛,副班长张博朝“时隐时现”;读书分享会,中士许浩然临时请假……这些业余活动喜闻乐见,为什么战士们却兴趣不大?
带着疑惑,陈阳平找到这几个人了解情况。“偶尔举办一两次活动可以丰富官兵生活,但一旦常态化,就和完成任务没啥区别了”“周周都有新活动,安排得这么满,大家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被占用了”“别看场上只有几分钟,但参加人员每次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准备,有点吃不消”……董浩南也道出了实情:上周就为了参加兴趣活动没能和女朋友联系,怕她担心,这才不得已在活动时间偷溜出去打电话。
谈话结束,陈阳平回到宿舍陷入沉思:本是为了丰富官兵的课余文化生活而组织兴趣活动,没想到因为安排过多过满反而成了官兵的负担。第二天,他宣布本周故事会暂停,改为自由活动,并开始收集官兵意见,了解大家希望的活动开展频率与内容形式。他想好了,今后的兴趣活动,让战士当主角、由官兵说了算。